新闻●广告

下一版>

-- 牡丹晚报 -- 版次:[新闻●广告]

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南华”精神

□本报记者 陈 奇

牡丹区高庄镇曾是南华抗日根据地南华县县委驻地,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红色资源。革命老区人民一代又一代是如何珍爱红色资源、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资源、运用红色资源的?近日,记者走进了高庄镇这片曾经经受战火硝烟洗礼的红色土地。

重新修缮

南华红色广场

“去年八月,我一踏进高庄镇接棒党委书记,就来看望南华红色广场里这支当年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革命队伍。目睹一个个英烈们的墓碑,聆听工作人员讲述他们舍生忘死的革命故事,我的心顿感沉甸甸的,一种红色传承的责任和使命油然而生。”4月30日,在战争年代被誉为南华县“小莫斯科”的圈头村,红色广场中央拔地而起的“中共南华县委、南华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碑”旁,记者和前来该村检查指导工作的高庄镇党委书记侯东立不期而遇。话题一转向红色基因传承,这位充满激情的年轻书记感慨万千,侃侃而谈。

记者了解到,高庄镇现任领导班子于去年抓起红色传承的接力棒。仅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在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资50多万元重新修缮了高庄镇烈士陵园,改造扩建了革命纪念馆、文物展览馆、革命烈士纪念碑、革命烈士纪念墙以及烈士墓碑,并进行陵园园区地面硬化、植松等项工作。陵园坐北朝南,巨大的汉白玉石质牌坊上,“南华红色广场”六个镏金大字,经再次描绘,熠熠生辉,更加巍巍壮观。

记者前往采访时,正在指挥施工的镇退役军人事务办公室主任张义刚,欣喜地告诉记者:“这次对南华红色广场的重新修缮,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修缮档次大大提升。陵园还装了电动门,高标准门卫值班室。整个建设修缮今年3月动工,计划5月下旬全部完工,历时70多天,动用了1000多名工人。今年七一前,将以全新的容貌对外开放,园区可同时容纳2000多人前来缅怀,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小莫斯科”圈头村的红色传承

记者经查阅有关史料,和圈头村的老人交谈,得知该村之所以被誉为“小莫斯科”,是因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全村95%以上的老百姓都从事革命工作或对革命有益的工作。全村老党员40多人,建立东西两个党支部,仅革命烈士就有20多人。鲁西南游击大队大队长杨华、副大队长张广仁和众多游击队员都出自这个村。朱德总司令的秘书沈毓珂偕夫人曾化妆成商人,从延安来到南华县,住进游击队大队长杨华家里,帮助和领导游击大队发展壮大武装力量,巩固这个革命根据地的红色堡垒。

1942年8月,时任中共华中局书记兼新四军政委的刘少奇等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由苏北进入山东枣庄,铁道游击队接手护送,经微山湖密送至单县,然后再经南华县圈头村短暂落脚后,又由游击队护送过黄河奔赴陕北延安。1951年,中央慰问团携带毛主席“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题词,千里迢迢来到圈头村慰问。据该村85岁村民赵长海回忆,慰问团带来了电影《新儿女英雄传》,吸引了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前来观看。

该村现任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李江伦,副书记、副主任李卫民,以及村干部赵洪波等支部一班人,去年从前任村班子手中接过红色传承的接力棒,首先四处奔走,筹措资金,对本村红色资源展开新一轮挖掘整理。对烈士何建芝和革命英雄杨华、杨忠等历经百年的故居进行了保护性维护修缮,对部分英烈的事迹一一制作牌匾,分别在其故居悬挂,并定期派出专人维护打扫卫生等。村党支部决心发展红色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革命后人的红色情节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圏头村作为当年的“小莫斯科”、鲁西南革命根据地的一颗红星,红二代、红三代乃至红四代、红五代,对其先辈进行了各种形式的红色传承,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没有停息过。

该村编辑出版的《圈头村革命史》,是由杨善志、杨培正、张文义、杨善教、杨玉海等本村十几位英烈的红二代、红三代们自动结合在一起,在村党支部的协助支持下,历经十几年搜集挖掘整理编撰而成,于2010年出版发行。记者翻阅这本村级重要革命史料,发现该书不但全面记述了圈头村革命历程,还以姓氏为序,记载了战争年代133位在不同时期从事不同革命工作的人员姓名、生卒年月、事迹等。大家自愿捐款,修建了《圈头村革命纪念碑》,篆刻了该村诸多重要革命史料。

大家纷纷拿起笔,撰写怀念革命先辈的文章,在报刊书籍上刊登发表。革命英雄程金山的孙子程凤鸣,在建党100周年前夕,撰写了追忆程金山的纪念文章,被收录于《南华风云》一书。该村原八路军地下情报员杨培树的孙子杨雷、孙女杨丽伟,还写了爷爷和其大伯父杨松柏、二伯父杨善录的革命传记文章,在网上传播。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著名战斗英雄杨华的玄外孙女陈雨婷,于2021年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挥笔写下《怀念我的高外祖父》的纪念文章,她在文章中悉数列举了高外祖父《徒手夺枪》《枪林弹雨中侥幸脱险》《密送延安使者》《化妆进城震慑国民党顽敌张奎生》《深夜大除奸》等一个个惊险战斗故事,并在文章中深情感叹:“我为有这么一个英雄的高外祖父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决心继承其遗志,作出新时代年轻人的贡献。”该文章在菏泽日报发表后,更带动和激发了圈头村新一代革命后人的红色传承热度。

红色故事挖掘仍在路上


上一篇:高考进入倒计时, 滞留外地的考生怎么办?
下一篇:韩国首次检出 奥密克戎BA.4和BA.5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