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3000公里, 浓浓爱心将“星星的孩子”接回“人间”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孟 欣
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山东巨野,两地因为一名身患自闭症的藏族男孩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一场跨越3000余公里的爱心接力,见证了藏汉一家的浓浓民族亲情,也让这名自闭症藏族男孩慢慢地打开了心扉。
身患自闭症的孩子被称为“星星的孩子”,永远沉浸在自己孤独的世界里,不会交流,不会沟通,就像天空中闪烁着却遥远的星星,静静地、孤独地闪烁着,与所有的喧嚣无关。
自驾游发现自闭症藏族男孩
2020年暑期,巨野蚂蚁义工团成员王慧(应当事人要求化名)带着8岁的儿子和朋友参加了一个深入西藏的自驾游团。就是这次旅行,让她有了一段终生难忘的经历。
“8月份,我们的自驾游团深入西藏腹地。由于人生地不熟,在那曲,我们聘请了一位年轻的藏族向导次扎(化名),让他给我们讲解当地风土人情、引路。”王慧回忆道,“也就是在与次扎相处时,我们接触到他1岁多的儿子达哇(化名),刚开始仅感觉这孩子有点儿天然呆或怕生人。”
在接下来的相处中,王慧和朋友愈发感觉达哇不对劲。“我也有孩子,看见别人的孩子也感到亲切。在相处中,我有意识地与达哇多接触多互动,但发现不管怎么引导,他一次也不回应,就是那种眼神涣散、不对外界有任何反应的状态。我从次扎口中得知,孩子对与他朝夕相处的父母都没有任何回应,考虑到做义工时接触过自闭症孩子,我有了不详的预感。”王慧说。
次扎结束向导工作即将离开队伍时,王慧不自觉地留下了他的电话号码、微信号码。
在随后的多次沟通中,次扎逐渐信任这位热心的内地朋友。“我后来专门咨询了心理健康专家,结果让我越发着急,更加迫切希望能给达哇一些帮助。”王慧说,为了做通次扎的工作,她搜集了大量资料,让他了解孩子的状态不正常,需要关注、救治。
“根据朋友的实验方法,我让次扎跟在达哇身后,持续制造响亮的噪音,看孩子的反映。次扎实验后告诉我,孩子依旧没有任何回应,自顾自地往前走。也正是这次实验,让次扎决心给孩子检查。”王慧说。
据王慧回忆,次扎带着达哇前往北京进行了系统检查,确诊他患有自闭症。得知消息,王慧立即联系巨野县义工团团长汤庆峰,希望找到为达哇进行免费康复治疗的医疗结构。
“巨野大元医院有专业团队可以治疗自闭症,并愿意接收达哇,免除其医疗费用。我联系次扎,让他赶紧带着孩子过来治疗。”王慧说,“为了尽量减轻次扎一家的其他开销,大元医院和义工团举行了义捐,筹集了善款。”
迈出自己的世界,自闭症藏族男孩逐渐康复
“去年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关注日’,达哇一家来到大元医院,开启了这场跨越3000公里、长达一年的‘心灵’治愈之旅。”王慧说。
“达哇刚来时,测评发现自闭症状况十分严重。”5月16日,在巨野大元医院,康复科主任贾文哲谈起达哇时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他无法与他人进行眼神交流,灯光左右导引也引不起任何视线转变,只喝奶不会咀嚼食物,不会叫爸爸妈妈,与父母没有任何肢体交流,给玩具也不玩……”
评估后,针对达哇自闭症的严重程度,医院相关负责人孔北峰牵头成立了康复治疗小组,康复科全体成员参与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康复方案,并征求合作医院意见,积极开展康复治疗。
“像个训、情感交流、言语互动、认知、生活输导、音乐训练等课程,我们都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特异化转变,并在集体课程中一视同仁不区别对待,让达哇在观察、感悟中慢慢打开心扉。考虑到达哇一家的语言障碍和藏族同胞的生活习惯、信仰等问题,我们特意给他们设立了一间独立病房,竭尽全力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医院康复科副主任郑琳说。
“我负责达哇的个训和言语课程。在第一节个训课上,由于语言不通,都是通过次扎翻译,效果不是很好。没有任何眼神和指令配合,他就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心门不对外开放。”康复科个训教师董春艳回忆道,“经过持续锻炼和引导,3个月后,达哇终于和老师有了眼神交流,简单的指令也能基本领会,比如他喜欢圆球,以前要过来,他没反应或比较反感,但后期能够用别的玩具进行交换了。”
23岁的该科室感统(感觉统合训练)教师蔡宗岗表示,在与达哇接触的这一年里,他收获了很多感动。“感统课程需要与别的小朋友一起进行,刚开始,达哇有点儿离群,总是独自一人待在角落里,或者突然在教室内乱跑,基本的指令配合完全没有。”蔡宗岗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去年10月初,在一堂感统课上,往日对我‘不理不睬’的达哇突然走到我身边,拉住我的手,指着一处感统训练器材,虽然没有言语,但他的意思是要我陪他玩,望着眼神中透露出的点点渴望,这一刻我心里满满的幸福,半年的陪伴和影响终于让达哇走出了自己的世界,开始接受外界的人和事,并表达自己的需求。我和同事们高兴坏了。”
上一篇:爱到“舍不得”
下一篇:高效服务暖人心,快速理赔获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