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爱点亮留守儿童的心灵之灯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艳粉 淑娅
父母为了生计远走他乡,用勤劳的双手捧起一个家;他们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却享受不到父母的关爱……这个特殊群体叫留守儿童,在菏泽人数众多。
如何让留守儿童能在父母缺失的情况下努力学习、好好生活?作为一名教师,菏泽高新区吕陵镇夏陈庄村人陈伟放弃了稳定的工作,2014年负债在菏泽高新区创办寄宿制留守儿童学校,并以学校为家,全身心投入。尽管学校一直负债运行,但陈伟一直坚持,只想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温馨的港湾,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对特殊孩子,他都给予更多关爱
伴随着欢快的下课铃声,身穿校服的学生们迈着整齐的步伐,以班为单位走向活动场地。在老师的陪同下,学生们踏着节拍,有序做着课间操……5月16日,在菏泽高新区儒林留守儿童学校,校长陈伟和其他教师一起陪伴孩子们做课间操。
这是学校里再平常不过的情景,但与其他学校不同的是,这所学校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
“我校共有107名学生,80%以上是留守儿童,大多来自单亲家庭,跟着年迈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陈伟说,尽管学校两周放一次假,但对有些孩子来说,放假回家不如在学校,因为,即使回到家,他们也无法回到父母温暖的怀抱,而学校里还有老师和同学陪伴。
35岁的陈伟是菏泽高新区吕陵镇夏陈庄村人,8岁丧父,母亲辛苦操持一个家,供他读书。20岁那年,他考入菏泽学院,成为一名师范生。23岁那年,大学毕业后,他如愿成为一名教师,先后在多家学校任教,收入稳定,工作体面。
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陈伟总遇到家庭情况特殊的学生或留守儿童。孩子大多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或被各自外出打工的父母寄养在亲戚家。“不论是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还是留守儿童,他们大多性格孤僻,不擅沟通,缺乏自信,不但学习上需要老师有足够的耐心,在生活上更需要有专门的老师关心、爱护……”陈伟深有体会地说,由于自身的成长环境,他更了解这个群体的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每当班级里有特殊遭遇的孩子,陈伟都给予更多关爱,和他们谈心,激励他们好好学习、勇敢面对困难。
为了留守儿童,他毅然辞职创办学校
“漫长的暑假里,这些孩子往往无人看管,存在很大隐患,留守儿童溺水事件时有发生,我深受触动,萌发了创办留守儿童学校的想法。”昨天,陈伟对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回忆道,通过长期考察,2014年,他拿出为数不多的全部积蓄、用城区新房抵押贷款,租下了一所废弃小学,开始了艰难的办校生涯。
从教师到创办学校,看上去只是身份的转变,但陈伟却为此付出了太多心血。
“从创办学校一直到现在,我每天晚上都是11点多才睡觉,等查完房看到学生全部睡着后,才去休息。每天早晨4点起床,我要去农贸市场批发蔬菜,这样买的蔬菜才能又便宜又新鲜。”陈伟说,老师不够,他就顶上去,除了是校长、采购员、心理导师,他还是语文教师,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当当,就连平时回家的时间都没有。
2019年,陈伟正式为学校命名为菏泽高新区儒林留守儿童学校。
“我们学校目前有12名教师,都是与学生同吃同住,每两周才能回一次家。对于家人,我感到亏欠,但看到学校这107名孩子,我又觉得这条路自己必须走下去。”陈伟说,从办学到现在,每年都要负债,现在已经3个月没发教师的工资了,这经常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如果不是办这所学校,我的生活应该过得很好。”陈伟说,他本想为留守儿童做些事,但没想到这么困难,“多次想过放弃,但看到孩子们无助的眼神,我想能坚持还是尽力坚持吧。”
父母般的呵护,温暖留守儿童
俗话说“幸福的家庭都很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些孩子们是无辜的,他们应该有着与同龄孩子一样快乐的童年,但父母的呵护与陪伴对他们来说是奢望。
8岁的齐齐(化名)就是其中一位。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她和弟弟跟随爷爷生活,而爷爷除了要照顾她和弟弟外,还要照顾80多岁的老母亲,生活颇为艰辛。为了维持生计,年迈的爷爷还要去周边打零工。
“别看齐齐长得瘦瘦小小的,但洗衣做饭、做家务样样不差,她懂事、乖巧,想着多帮家里干一点活,爷爷就能轻松一点,妈妈也会来看他们姐弟俩。”陈伟说。
今年4月,因疫情防控需要,按照要求停课,孩子们不得不回家上网课,但齐齐和弟弟因家中没有智能手机无法上网课,这可愁坏了爷爷。“经与学校协商,爷爷上班时把他俩送到学校,由老师单独补课。晚上下班,爷爷再把他们带回家。当时气温逐渐升高,但他们姐弟还穿着没洗过的棉袄,我又一次被触动了。”陈伟说,他赶紧买来两身干净的衣服,让齐齐姐弟俩换上。看着这俩孩子脸上洋溢着天真无邪的笑容,他无比心酸,在这些困难面前,孩子显得更加坚强懂事。
留守儿童学校
期待社会关注
上一篇:聚焦客户需求,全面提升服务品质
下一篇:中北新都心二期盛大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