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告

下一版>

-- 牡丹晚报 -- 版次:[新闻●广告]

《是我斋随笔》: 开风气之先,树时代新风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100多年前,《新青年》的创办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新文化运动开风气之先,沉重打击封建礼教,崇尚“德先生”与“赛先生”,推动了民主政治和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它开启民智,推广白话文,推崇新文学。百年而下,其影响仍绵延不绝。

珍藏于菏泽市档案馆的《是我斋随笔》手稿,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作者是号称“郓城三杰”之一的宋锦鸾。宋锦鸾是民国时期的进步学者,《是我斋随笔》内容涉及其对人生的感悟、对时局的看法、对未来社会制度的构想以及对文学的探讨等,见解独到深刻,内容丰富,语言犀利。《是我斋随笔》所记载的内容对我们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留赠后人”的礼物

6月8日,推开菏泽市档案馆二楼库房的大门,整齐排列的档案密集架映入记者眼帘。密集架上面陈列着一卷卷、一盒盒珍贵的档案。

“现在我们看到的便是《是我斋随笔》手稿,现存9册。”菏泽市档案馆副馆长海燕介绍。翻开这一册册《是我斋随笔》手稿,一行行工整秀丽的行楷映入眼帘,字体用毛笔书写,纸张虽然有些泛黄,但乌黑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辨。

“作为二十世纪初开风气之先的进步学者,宋锦鸾把《是我斋随笔》作为留赠后人的礼物。”海燕说,他当时便认定“或者早晚有人一看,会有点小小的益处”,“这样也就对得起这点笔墨了”。

据了解,《是我斋随笔》手稿,形成于“民国”十年(1921年)至“民国”十八年(1929年)期间。推算起来,《是我斋随笔》早期手稿,距今已经100多年了。2013年10月,宋锦鸾的后人把珍贵的《是我斋随笔》手稿捐赠给菏泽市档案馆。

“是我斋主人”是宋锦鸾的号,成书后,他将手稿命名为《是我斋随笔》。因时间久远,《是我斋随笔》部分手稿存在缺损的情况,菏泽市档案馆对其进行了精心修复,并将其归类保存于档案盒中。

呕心沥血,九年始成

“宋锦鸾呕心沥血、前后长达9年,共完成《是我斋随笔》11册,20余万字。”海燕介绍。翻阅《是我斋随笔》,里面的文章多为政论性杂文,似匕首,似投枪,直面人生,褒贬时政,臧否人物,一针见血。

翻阅其中文章,可以看出《是我斋随笔》的形成与宋锦鸾的成长、求学经历密切相关。据了解,宋锦鸾于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生于郓城县小民屯村,家里世代务农,生活清贫。他幼年就读于乡塾,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后为生计所迫,18岁起便开始教书育人。20岁时中了个他自认为“一钱不值”的秀才,继续在乡塾执教。

“学生资质聪明而堪受高等教育的,百人里头至多不过四五个。这四五个人,每每因境遇困难,不得送入学校。”在谈到教育问题时,宋锦鸾这样写道。光绪年期间,维新变法兴起,郓城县令许叶玠是个新派人物,他非常赏识宋锦鸾的才学,愿意推荐他去济南高等学堂深造。当时到省学堂上学的学生,不满一年即可派往日本留学,宋锦鸾内心非常向往。遗憾的是,他最终因家庭原因而没有去成,令人扼腕叹息。

辛亥革命后,宋锦鸾受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倾心西学。他曾阅读过达尔文的《进化论》,他相信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能够救中国。在生活拮据的情况下,他省吃俭用订阅了不少刊载新思想的报纸、刊物,如《新青年》等。他锐意进取,勤于思考,经过长期观察,反复比较,思想发生巨变,由封建文人变为反封建的猛士。

他高度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并带头写白话文。积极支持关闭私塾,创办学堂,他在菏泽、郓城等地担任高级小学、师范讲习所的国语教师期间,曾结合教学大力宣传新思想。

开风气之先,树时代新风,宋锦鸾与徐彦之、陈亚三并称“郓城三杰”。

相信社会主义必然成功

吹着夏日的风,翻阅着成书于百年前的《是我斋随笔》,跨越时空与先贤对话,令人心潮澎湃。

“哲学的唯物唯心,千古聚讼,我承认科学,所以偏心唯物。”《是我斋随笔》第五册中有这样的文字,宋锦銮信仰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他认为唯心主义是“玄学”,是“神学的变相”。

宋锦銮猛烈抨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是我斋随笔》第三册中,他写道:“现在的军阀、官僚、议员、政客以及大资本家,和帝国主义列强,他的行为,哪不是损人利己,哪不是土匪性质?”在《是我斋随笔》第四册中,他写道:“我国政府(指直系军阀和皖系军阀)全是各饱私囊,绝无利国利民的思想。且全是当列强的奴隶,帮助列强剥削国民,即全是卖国。”


上一篇:给老旧小区找“管家” 全面提升居民幸福感
下一篇:山东斯瑞药业有限公司新增原料药及中间体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征求意见稿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