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告

下一版>

-- 牡丹晚报 -- 版次:[新闻●广告]

史书菏泽事

漫漫沧海桑田,正是黄河的泥土填平了古老菏泽的沟壑,让文明的曙光普照这方土地。内涵于黄土之中的菏泽历史,格外深沉,内容应该非常丰富,还在等待着我们的考古专家发现。让我们庆幸的是,古书典籍里的菏泽,也是同样丰富异常,故事满满。

最近一段时间,读了几本介绍菏泽历史的书,同时也查阅了一些古书典籍,虽然有些事情各抒己见,但主题脉络是清晰的,让我对菏泽这方土地更加敬重,也感慨无比。

菏泽,是存在于历史中的一个本地湖泊的名字,典籍中最早出现于《尚书·禹贡》。史书记载,中华始祖伏羲氏,以及后来的尧舜,都在菏泽这方土地有过大量的活动。特别是《墨子·尚贤》中记载“舜耕历山,鱼雷泽,陶河滨”,基本可以确定舜帝的重要活动区域之一就是菏泽。

大禹定州的时候,菏泽这块土地属于兖州。当时的兖州还只是一个地域的概念,是指当时黄河与济水之间(大概相当于现在泰山以西,太行山以东)的一个广大区域。西周建立之初,菏泽地域主要分属两个分封国,曹国和郜国。可惜这两个国家都没有做大,先后被商丘的宋国灭掉。后来,这方土地又分属过鲁国、齐国、楚国等,最终被秦始皇一统天下,成了中华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这一阶段,经历了两千多年。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在此设置兖州刺史部,相当于一个省级行政建制。因为黄河泛滥的缘故,其治所先后游走在鄄城、郓城、定陶、巨野等地。这一段时间持续了七百多年。公元578年,北周武帝执政期间,取曹国之名,菏泽这方地域开始了“曹州”的称谓。1735年,雍正皇帝升曹州为曹州府,其治所取名为“菏泽”。自此以后,菏泽这个行政称谓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菏泽是一块适合人类生存的肥沃土地,也是中华文明的中心地带之一,人文荟萃,要事迭出。伊尹、庄子等先贤的足迹遍布菏泽大地,留下了丰富的原创级中华智慧。《左传》中就有《臧哀伯谏纳郜鼎》的郜国故事;孔子《诗经》中专设了《曹风》章节,记录了以曹国内容为题材的四首诗篇。发生在鄄城这个第三方地域的晋楚城濮之战,成就了晋国百年的霸业,更向春秋各国宣示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范蠡西施定居陶邑的故事,让人们相信了隐忍的力量、智慧的决定和爱情的无价。伯乐相马的故事浅显易懂,不仅展示了孙阳的智慧,更是成为启迪后人学习总结、识马用人、把握先机的心灵鸡汤。虽然西狩获麟的典故发生在巨野,但是更表达出了孔子对春秋战国世风日下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感慨。宓子贱“鸣琴而治”的智慧,巫马期“事必躬亲”的态度,孔子两个学生治理单父县的经典案例,一直启迪着后来的县域管理者们。吴起的改革实践,深刻影响着春秋战国大地,也表现出了菏泽人的忠诚与智慧。从同学,到嫉妒,到陷害,到隐忍,到逃亡,到桂陵、马陵之战而反转的孙膑励志故事,非常适合古代国人的心态,但是现实中,桂陵、马陵之战陨落的是魏国的霸权,成就的是齐国的东山再起。

项梁命丧定陶,刘邦定陶称帝,从此,中华民族有了统一的称谓:汉。当然,汉人、汉语、汉字、汉服、汉文化等也应运而生。同是菏泽人的政治强人吕雉、情圣戚夫人、军事将领彭越、栾布等的恩怨情仇,赚足了世人的感情,更讲述了在打江山与坐江山的不同时期,朋友之间的微妙关系。当了27天皇帝,犯下1127条罪状的昌邑王刘贺,也是无语了,权力斗争、隐忍不发、一招制敌的权谋斗争,让教科书的各种案例无地自容;但是,身居南蛮地区的刘贺,“昌邑国梦”还是有的,也许现在江西的“南昌”,就是“南昌邑国”的简称。靠“环肥燕瘦”的那个赵飞燕当上皇帝(汉哀帝)的定陶王刘欣,被司马迁评价为“汉业由是遂衰”,为王莽篡汉创造了机会。但是,他为母亲丁夫人建造的黄肠题凑墓葬,依然现存于定陶原地。夜宿昌邑,东汉廉吏杨震拒收学生十金,“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的“四知”美谈,一直都是为政者自律慎独的崇高境界。兖州牧曹操屯兵鄄城,成就了一番霸业,更是成就了深深影响中国思维的《三国演义》。鄄城王曹植“煮豆燃豆萁”的七步诗,道出了“相煎何太急”的无奈和无助。

唐朝时期,曹州人义玄法师是佛教临济宗的创始人,临济宗是禅宗中影响最大的一宗,至今还影响着日本、韩国的佛教界,这也算是菏泽智慧对世界的又一贡献。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邀杜甫、高适等同游曹州大地,写下了不少诗篇,虽然过程洒脱,但也只是“西行有东音,寄与长河流”的无奈。黄巢起义改写了中华历史的轨迹,同时也暴露出了革命不彻底、执政能力不足等缺陷对社会的危害;让人尴尬的是,唐朝末代皇帝唐哀帝被朱温鸩杀后,葬在了黄巢起义的曹州,完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轮回。


上一篇:114套便携音响“走进”农家
下一篇:国家能源局:有能力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