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妈妈团”点亮孩子心中烛火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胡云华
“妈妈”这个词,对大多数人来说从幼年时期就与“温暖”、“安全”这样的感受画上了等号。可是,有一些孩子,只能独自守望着童年的远方,在母爱缺失的年月里沉默着,落寞地走在成长的路上。
在巨野县,有这样一个由交通系统女职工组成的“爱心妈妈团”,年复一年地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孤儿和单亲家庭儿童。她们希望自己能成为一盏烛火、一束灯光,照亮孩子们童年的路。
9月1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这个“爱心妈妈团”中的几位“爱心妈妈”,听她们讲述这些年与孩子们相处的小故事。
1 听到孩子喊“妈妈”的那一刻,她们心疼落泪
张芹是巨野县交通运输局“爱心妈妈团”的一员,她和同事们第一次见到那些眼神怯生生的留守儿童,是在2017年参加一次结对帮扶活动时。她们发现,这些孩子有个共同的特质,就是非常内向、拒绝交流。
于是,这些“爱心妈妈”一边尝试着与孩子们交流,一边通过书籍、网络主动学习起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之类的知识,有时还互相分享交流,希望更好地与结对儿童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张芹说,自己的儿子已经参加工作,知道自己在工作之余参加帮扶留守儿童的活动后非常支持。“第一次参加活动时,听说了这些孩子的情况,我就觉得,他们跟自己的孩子一比,受了好多委屈!我要努力让孩子们知道,社会这个大家庭没有抛弃他们!”
在真正接触这些孩子之前,张芹从没想过有的孩子从小就要活得那么苦。张芹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她小时候,母亲很早就去世了,她懂得失去母亲的孩子在成长中会如何渴望母爱。现在自己有能力伸出援手,她要让缺失母爱的孩子感受到一点来自这个世界的温暖。
“我不太敢跟孩子提到他们的父母,因为我自己知道那个滋味儿,每让孩子回忆一次都可能加深对他们的伤害。我没学过专业的心理辅导,最初只能跟孩子的爷爷、奶奶了解一些家里的情况。”张芹说。
对“结对”的每个孩子,她都尽心尽力地付出,但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给予她的反应也不同。木讷些的孩子在默默地接受着、感恩着,活泼些的孩子会搂住她喊“妈妈”,让她觉得既欣慰又心酸、心疼。
“小明的爸爸失踪、妈妈改嫁,他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但孩子比较善于表达,有一次我给他带了应季的衣服,孩子特别开心,喊了我‘妈妈’,我能理解孩子的心,当时真的很心疼,抱着孩子忍不住掉了泪……”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张芹颇有感触。后来,张芹作为网格员参与一线疫情防控工作,小明知道后还在电话里“嘱咐”她注意安全。
2 理解原生家庭的苦楚,她们为孩子尽心尽力
“爱心妈妈”孙秋雯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正是在频繁的接触中,孩子们逐渐对她们这些“爱心妈妈”熟悉起来,终于“敢”开口表达自己的感受。
孙秋雯记得,有一次她们带着帮扶的孩子到县城参观游学,临别前,有个长期跟她结对的小男孩特地跑到她面前,依依不舍地告诉她:“我非常开心,阿姨,我觉得,除了妈妈之外,你是最好的!”孙秋雯一直记得那个瞬间,那种被孩子单纯信任与喜欢的感觉,那种长期陪伴后小小的孩子主动对她敞开心扉的感觉,也温暖了她的生活。
2019年5月,巨野县交通运输局的“爱心妈妈团”跟县博爱学校的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与孙秋雯结对的是只有10岁的女孩小月,父亲去世、母亲改嫁、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的小月同样敏感、内向,不愿与人交流。
那时,孙秋雯对如何与留守儿童交流有了一些经验,比如避开孩子最在意的话题,在言辞、语气中谨慎注意维护孩子的自尊心等。这样的沟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孙秋雯与同事们从未中止这样的努力。她们觉得,哪怕孩子一个月才肯多跟自己说一句话,也已经是进步。
“有一次,小月在电话里告诉我,她很想念妈妈。”孙秋雯说,这是小月第一次主动向她表达自己的感受,这让她有了更多信心。就这样,交流一点一点地多了起来,信任感也一点一点地积累了起来,心理上有了更多安全感的小月学习成绩也逐渐有了进步。
2022年春节前,“爱心妈妈”们为结对的孩子送去了新的冬季衣物。小月放寒假后主动给孙秋雯打来电话,说:“亲戚们都问我,这么好看的衣服是谁给我买的,我就大方地告诉他们,是一个特别善良的阿姨!”这样积极、热烈的自我表达,让孙秋雯几乎忘了最初见到小月时,这个小姑娘不愿开口说话的样子。
上一篇:博格巴兄弟反目成仇,究竟为了啥?
下一篇:全国新增14家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