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告

下一版>

-- 牡丹晚报 -- 版次:[新闻●广告]

上古舜帝躬耕之地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孟欣

历山古遗址是上古舜帝诞生之地和躬耕之所。位于菏泽市鄄城县闫什镇历山庙村西,南临东西村街,西为新建舜庙建筑群,东、北两面为民居,距鄄城县城区22公里。1980年文物普查中发现并确定该遗址,经铲探文化层堆积遗物得知,该处分属于山东龙山文化、商周文化和汉文化遗物。2006年历山古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树立了保护标志。9月28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驱车赶赴该遗址,一探上古舜帝诞生之地和躬耕之所的神秘色彩。

从远古走来,历史积淀深厚

走入鄄城县闫什镇历山庙村,让人隐隐约约感受到一股历史遗存所特有的厚重文化气息,该村村西20米处一座造型古朴的院子仿若穿越历史,将上古舜帝的一生景象呈现在人们眼前,步入院落内,挺拔的柏树、一座座历代碑文,无不向世人阐述着历山古遗址所承载的中华民族厚重文化积淀。

“历山古遗址古代地势较高,相传为古历山地望、上古舜帝躬耕之地。该遗址文化层堆积较厚,遗迹遗物丰富,延续时代较长,龙山、岳石、商、周、战国、汉代文化层依次叠压。”鄄城县文物服务中心主任路维民向记者介绍道,“遗址上曾建有虞帝庙,历朝代皆有修复。原有虞帝庙已于解放初期拆除,遗址上出土的一些石质构件,可辨别年代的有元代‘重修虞帝庙碑’,明代‘重修历山舜祠记’及现代复制的清代碑刻‘重修虞帝庙碑’等,据碑文可知,其庙院中轴线建筑主要有山门、善门、马棚、行宫大殿、寝宫殿,旁有真武殿、华佗殿、玉皇阁、关公殿及钟鼓楼等,规模较大;碑文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该遗址发现于1980年全区文物普查中,1981年9月,菏泽文物普查队对历山古遗址进行铲探调查,得知遗址东西45米,南北77米,总面积3465平方米。”路维民说道,“当时地表采集遗物主要有陶片、人骨、木炭、蚌片、烧土块和金属冶炼渣。陶片以夹砂红陶和夹砂灰陶为主,泥质灰陶次之,纹饰以绳纹为最多,方格纹、篮纹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此外还有少量的磨光黑陶。从部分可以看出器形的陶片分析,主要有鬲、罐、盆、杯、瓦等。经铲探得知:文化层堆积3.7米,地表向下1米为扰乱层,1至2米灰褐土,为汉至商代文化层;2至4.7米灰黑土,为龙山文化层,包含物有陶片、人骨、木炭、烧土块及金属冶炼渣等。可以看出器型的有:细泥黑陶筒形杯、夹细砂灰陶鬲、泥质灰陶敞口罐等陶片,分属于山东龙山文化、商周文化和汉文化遗物。”

据了解,红陶是中国最早的陶器品种之一,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最为普通,而灰陶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中才占据主要地位,因此研究这些陶片及纹饰,对于进一步探索了解新石器文化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多次勘探,制定保护、利用规划

为加大历山古遗址的保护力度,构建完整的保护框架和体系,使历山遗址得到延续性保护、利用、管理和研究,2014年5月,受菏泽市鄄城县文物管理所委托,山东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派专业技术人员对历山古遗址进行了详细勘测,设计并制定历山古遗址保护及环境整治方案。

“通过这次较为系统的考古勘探,我们对历山古遗址所在区域的地层堆积状况基本了解,历山古遗址平面呈椭圆形,元代虞帝庙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最长约69米,南北最长约80米;历山古遗址与元代虞帝庙遗址部分重叠。综合历山古遗址考古勘探结果,据土质、土色和包含物大致分为八层。”路维民介绍道。

2019年3月,报经山东省文物局批准,鄄城县在历山古遗址开展了大范围的考古勘探工作。在历山地下发现了南北550米,东西320米,总面积约17万多平方米的龙山文化遗址,这是迄今为止菏泽境内发现的最大规模的龙山文化遗址。也为史记中关于舜所居“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之说找到了科学的考古资料证据。

据了解,遗址地表以上原建有历山庙完小校舍,现建筑大部分已拆除。“遗址范围内挖掘出土的石构件,如碑、碑座、柱础等,大都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现散落在跨越西侧的新建庙宇院落内,可以辨别年代的有元碑、明碑和清复制碑各一通,无法辨别年代的残损石构件约15块。”路维民介绍说,“再加上之前黄河水患造成的泥沙淤积将历山遗址埋于地下,遗址西侧和北侧的大水坑对遗址文化层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原有舜庙建筑被拆除,石碑被拉倒。整个遗址上生长的高大乔木,因遗址距地表较浅,树根对文化层造成破坏,经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


上一篇:凝心聚力担使命 同心筑梦共奋进
下一篇:菏泽邮政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