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告

下一版>

-- 牡丹晚报 -- 版次:[新闻●广告]

17年不懈努力,她将儿子带出无声世界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孟欣

因患前庭导水管扩大,2001年出生的菏泽男孩董浩听力逐渐下降,后来又因一次意外完全丧失听力。为让儿子重新聆听世间声音,和正常孩子一样感受缤纷世界,董浩的母亲刘玲玲卖掉家中房产,17年来一步步陪伴他从小学、中学直至大学,道路无比艰辛,但刘玲玲凭着坚定的信念和执着,使董浩从无声世界“脱困”而出,母子相依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

一次意外丧失全部听力,

无声世界迎来希望曙光

每个孩子都是降落人间的天使,但并不是每位天使都完美无瑕。

2001年,刘玲玲经过十月怀胎,儿子董浩来到她的身边,小精灵的降生给刘玲玲带来了身为人母的幸福。“刚开始感觉孩子对声音的反应有点慢、有点弱,也没多想。但到孩子四岁的时候这个症状愈发明显,这让我心里有了不好的预感。”刘玲玲告诉记者。2005年,她怀着忐忑的心情,给董浩做了一次全面检查,没想到却查出前庭导水管扩大这一病情。当时医生表示,董浩的听力会逐渐下降,甚至会完全丧失。

“刚开始在确诊了孩子有听力障碍之后,我表示怀疑。后来,去北京做了详细检查,可结果还是一样。”回忆当初董浩被确诊为听力障碍,刘玲玲仍止不住悲伤的情绪。但是,让刘玲玲更加悲痛的是,在之后一次下楼时,董浩不小心从2楼楼梯上摔了下去,也正是这次意外让董浩一下子丧失了全部听力。

接连的“噩耗”让刘玲玲在那段时间里几乎一蹶不振。但当看到孩子稚嫩的脸庞,和对声音的渴望,刘玲玲努力抑制住内心的悲伤,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让孩子重获听力。董浩到了上学的年龄,刘玲玲将他送入菏泽市特殊教育中心进行手语学习。

“在特教中心学习的近两年时间里,老师姚晓旭给予了我们很大帮助。学习上,姚老师教他如何呼气、吸气,时常把他揽在怀里,对着镜子看口型,练发音,拿着孩子的手触摸她的发音部位,让孩子感受发音要领,掌握发音技能,一遍遍纠正手语手势。生活上,我们没有想到的地方,她会一再嘱咐我们。”刘玲玲告诉记者,“那段时间为了筹钱给孩子看病,我就在商场卖衣服。孩子放学的时间是我最忙碌的时候,姚老师了解到我的情况后,每天坚持开车帮我把孩子送过来,解了我的后顾之忧。时至今日,我跟孩子提起姚老师,他也是万分感激。”

那段时间,茫然、痛苦、自责的负面情绪不断折磨着刘玲玲,但让董浩重获声音的想法一直没有在她心中消除。“一些专业人士建议我尽快给孩子佩戴助听器,或者戴好一点的耳蜗。当时因为家里经济困难,我无法做到,感觉对不起孩子。”刘玲玲说,“后来,在牡丹广场碰到一位女士,她说她外甥女做了一个人工耳蜗,花了十多万元。我们便去她外甥女家看了看,发现小女孩不仅能唱歌、背诗,而且说话还很清楚,和正常人无异。这也让我下定了决心,一定也让董浩重新听到声音。”

变卖房产凑钱手术,

进入大学奋发图强

为了凑齐给董浩看病的钱,刘玲玲将家中仅有的一处房产卖了,后又多方借钱,凑齐了18万元,赴北京开启了孩子的复听之路。

“到了北京,幸亏他在北京的大姨全程帮忙咨询、安排手术……后来,在天津给董浩做了耳蜗。”刘玲玲说,“手术成功后,家里没有钱了,随后的专业语言训练和学习更是不知如何应对。回到特教中心后,姚老师表示,孩子已经佩戴了耳蜗,再在这里学习意义不大,就推荐并协调了东营的语训学校。在那里学习了半年,学校没有收我们一分钱,还免了吃住等费用。2008年回到菏泽,董浩进入牡丹区第五小学正常学习。”

在与董浩进行文字沟通过程中,记者了解到,董浩在中小学就读时,学习上和生活上很吃力,课堂上有时跟不上老师讲课的速度,很多问题没弄懂。为了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课下他便向老师和学习好的同学请教,花了很多时间,解决了学习上的难题。

“孩子回归正常学校学习很努力,每次考试均名列前茅。他也很懂事,从不向我提过多的要求,这也是让我特别欣慰的地方。”刘玲玲说,“孩子喜欢绘画,我给他报了个班,没想到这一学就再也没放下。后来,董浩以特长生的身份升入了山东省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圆了他的大学梦。”

“在2021年4月参加山东省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的单招考试中,我顺利通过考试进入该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学习。现阶段的学习很充实,以文物修复课为主,我在班里担任卫生委员,和同学关系非常融洽。”董浩告诉记者。


上一篇:牡丹区在全省率先实现 乡镇教师周转房全覆盖
下一篇:首届“花冠·鲁雅香杯” 哲理诗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