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告

下一版>

-- 牡丹晚报 -- 版次:[新闻●广告]

看单县如何“解锁”高质量发展“密码”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冯锴 实习生 刘世伟

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四上”企业个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等7项指标增速居全市第1位,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11项指标增速全市第2位,工业技改投资、制造业技改投资、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等7项指标增速全市第3位……今年以来,单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交出一份亮眼答卷。近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走进单县——

从“制”到“智”,创新赋能产业振兴

惊叹!在单县湖西王集团、尚舜化工、朱氏药业走访,这是给记者最深的感受。

很难想象,这几家在县城的企业,在行业内有着如此之高的地位,甚至让人感觉不可思议。

在湖西王集团智能制造产业园一条生产线上,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进口机器。这是继中国一汽集团、山东潍柴集团之后的全国第三条德国汽车零部件智能化生产线,从熔炼、造型、制芯、砂处理到最后的清理打磨全部是数字化控制,可解决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等一系列难题。

在山东尚舜化工项目工地,公司新上年产6万吨连续化高性能MBT橡胶促进剂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中。据悉,该项目所采用的生产工艺是尚舜化工研发团队和清华大学院士工作站共同研发,将填补我国连续化溶剂法高性能MBT市场空白,推动我国橡胶助剂行业向清洁化、自动化、连续化转型升级。

在朱氏药业的高端医疗设备生产车间,高端CT、核磁共振设备的生产线正在紧张安装调试。而在医药生产车间,延绵数十米的高端设备环环相扣,生产过程如行云流水。据悉,车间按照国际制药行业最高标准设计、建设,实现生产系统智能化、数字化跟踪追溯。

单县县委书记耿振华表示,该县始终坚持“工业立县、产业强县”战略不动摇,依托单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深度融入全市“231”特色产业体系,明确了精细化工、机械制造、生物医药等“五大主导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医养健康等“一批新兴和提升改造产业”。开展重点产业发展“五年攻坚突破行动”,提出“到2026年,五大主导产业产值突破750亿元,力争达到800亿元,重点产业总产值达到千亿级水平,税收达到50亿元以上”的产业发展目标。

通过布局创新创造举措,推动单县制造业向智能制造、高端制造迈进,产业实现从小作坊到产业园,从传统粗放到精细集约转变。

党建引领,打造乡村“振兴门”的“金钥匙”

在单县采访期间,农村蓬勃发展的产业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单县谢集镇郝庙村道路两旁,两排长达数百米的厂房十分壮观,车间内机器轰鸣,运料的叉车来回奔波,一根根圆棒从流水线上滚落。这些圆棒被村民称为“杠子”,是铁锨、镐铲、消防铲等工具上必备的木把手,郝庙村就是有名的“杠子村”,村里有1000多人从事“杠子”生产及其相关行业。

“我们村从事‘杠子’生产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从一家一家的小作坊单打独斗,到现在抱团发展,实现了机械化、智能化、规模化生产。”郝庙村党支部书记包芳星介绍,2021年,郝庙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合作社,今年又成立了公司,建设拥有173座生产车间的产业园,集中配套水、电、物流仓储、消防等基础设施,统一招工、统一采购、统一生产、统一定价,不仅降低了成本,还能保证质量,整个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依托现代化产业园和生产线,木材加工产业的链条在向下延伸,年加工效益可增加2000万元。

“通过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企业,实现了村民和集体收入双增。今年,我们村集体收入保底得100万元,是原来的十倍。”包芳星说,有了这些收入,也就有了为村民办更多实事的资本。

据介绍,单县将党建示范片区工作作为基层党建“一号工程”高点推动,以强村带动、产业拉动、特色发展等要素为切入点,深入开展村集体经济“双领双增”行动,高标准规划建设22个示范片区,485个村全部突破5万元,其中412个村突破10万元,24个“县委书记工程村”突破50万元。

“对单县而言,农村有数不尽的潜在资源,有发展产业的最好基础,抓住农村,就找到了发展的‘金钥匙’,就可以带动经济社会实现新一轮的发展。”耿振华说。

破解难题,民生福祉更加殷实

单县南城街道七里庄社区是由李庄、卯庄等6个自然村合并而成,走进居民小区,整洁是给人最大的感受,各种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宽敞的楼间距更是让很多城里小区居民羡慕。

“以前想都不敢想能过上这样的生活……”谈及生活状况的变化,李庄村老干部吴献华十分欣慰。据他介绍,李庄、卯庄等6个自然村位于单县城乡接合部,脏乱差是原来村庄面貌的真实写照。2017年2月份,村庄启动改造,去年8月份,村民住上了新房,如今原来几个村的2400多户居民全部搬进了小区。“家里都通了天然气、暖气,超市、卫生室啥都有,出门就是公园,真正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吴献华感叹道。


上一篇:岚图梦想家包揽四项权威安全大奖
下一篇:“跨域通办”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办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