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水窝子” 今日“幸福滩”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武霈
元宵佳节已过,黄河滩区村台上的浓浓年味还未散去。在东明县焦园乡的滩区迁建二号村台,一排排灰白相间、外观统一的楼房整齐有序,一盏盏红彤彤的灯笼随风摇曳,孩子们尽情嬉戏玩耍,老人们闲聊分享着“过年的味道”。
黄河滩区,是母亲河东流入海前留给我们的最后一道“难题”。大河奔涌,九曲连环,流经山东省的第一个市就是菏泽。在这里,黄河流经185公里,形成滩区504平方公里,涉及人口14.6万人。
“安居难、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娶亲难”,曾几何时,因为自然条件艰苦、基础设施薄弱,发展能力受限,滩区群众频受黄泛之苦。而如今,统一迁建的村台让滩区群众终于在新时代拥有了一个“稳稳的家”。
告别“水窝子”
圆了“安居梦”
“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有这么好的政策,能让我们住上村台这样的新房。以前想都不敢想,这条件比村里的‘水窝子’好多了!”虽然已经住进新房一年多,但谈起现在的生活,65岁的老人许秀章仍感觉恍如隔世。
许秀章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是黄河滩区群众艰苦生活的写照。他曾多次经历黄河泛滥,记忆中预防水患是村民们长期的任务。“我小的时候,黄河涨水,一眨眼的功夫家就没了。因为距离黄河主河道比较近,滩区里的房子都建在高高的土岗上。让大水冲怕了,凡是阴天下雨,我都要看看房子安不安全。”许秀章回忆说。
为了彻底解决黄患问题,安置好黄河滩区居民,同时从根本上消除洪水对滩区群众生命财产的威胁,实现滩区群众世世代代的安居梦,菏泽市从2017年开始实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充分考虑到滩区居民对土地的感情,采取“就近就地筑村台”的措施进行安置。立下愚公志,誓啃硬骨头。五年时间里,菏泽举全市之力加以推进,28个村台社区全部分房到户,如期完成了滩区迁建任务。
如今,滩区居民彻底告别了“水窝子”,新房子墙壁洁白、客厅明亮,电燃暖等配套一应俱全,俨然一副城市小区样品房的模样。回想着新旧房屋对比,说起现在的好日子,许秀章开心的笑容一直挂在脸上。
做好滩区迁建“后半篇文章”,奏响乡村振兴“交响曲”
迁建工作完成不是终点,而是“安居乐业”的起点。如今,菏泽沿黄各乡镇争相发展相关产业,全力做好滩区迁建“后半篇文章”。
作为黄河入鲁第一县的东明,滩区面积317平方公里,占据山东省滩区总面积的近五分之一,是全省滩区面积最大的县。同时,这里的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发展粮食生产具有独特优势。滩区群众搬进新村台后,旧村拆除复垦,腾出更多土地用于农业生产,让滩区多元化农业生产再上一个台阶。
成方连片的滩区土地,有着得天独厚的规模化农业生产优势。这里水利灌溉、电力供应等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吸引了专业化公司和一些种粮大户,东明县长兴集乡高台社区的种粮大户刘书鸣就是其中之一。他从2019年开始承包了100亩地,到如今已扩展到500亩,一年收益20万元不成问题。
除了滩区原村址复耕后新增耕地,东明县还在不断尝试发展特色种植,通过一批现代农业和三产融合项目崛起,来带动搬迁群众增收致富。在长兴集乡八号村台几公里外的万亩虎杖园,就是给村民带来就业增收新渠道的特色产业。
虎杖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止咳化痰等多种功效,黄河滩区半淤半沙的土质非常适合种植虎杖。滩区村民搬到新建的大村台后,当地为培育富民产业,按照“龙头+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种植14000亩虎杖。在虎杖采收季节,最多时一天有400多名村民打工,每人每天收入一百多元。
特色产业种植是东明县精心谋划的“北工南农”空间格局的组成部分。为做好滩区发展工作,东明县立足县域产业特色鲜明、南北差异显著的实际,探索性地将14个乡镇(街道)划分为南北两大特色发展功能区,全力推动县域经济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北部五个乡镇(街道),主要承载全县工业经济发展任务,加快建设全国一流的高端化工产业基地。南部九个乡镇和县境内整个黄河滩区,主要承载绿色高效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任务,全力打造全省农业“新六产”示范县、鲁西南现代农业大县和富硒农业示范基地。
在鄄城县旧城镇六合新村,滩区村民也搬出了沙窝窝,搬进了带院、黑瓦白墙的新房,迎来了从未有过的崭新生活。为了让村民搬得出、稳得住,六合新村推动周边10个行政村和2个企业融合发展,走出一条党建引领村庄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当地以蒲公英、金银花等中药材种植为龙头,培育5个高效种植养殖园区,带动水果种植、蔬菜种植、鲜果采摘、鲤鱼养殖等,形成了产业集群,实现了产业规模化。不仅如此,当地还利用村台、外迁社区的创业车间,吸引没有污染的小微企业入驻,并对当年新增小微企业,按照规定给予5万元、10万元、15万元的奖励,通过“鲁担惠农贷”贷款鼓励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壮大,26家扶贫车间注册为小微企业,吸纳群众就业1000余人。
托起“稳稳的幸福”
上一篇:郓城: 政府购买养老服务 提升农村居家养老水平
下一篇:我市出重拳打击 恶意逃废金融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