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1977年高考的“菏泽故事”
高考是一场特殊的成人礼,也是一段令人难忘的人生记忆。2023年高考即将来临,怀抱梦想与期待,广大学子将开启人生崭新的一页。
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到今年已经46年。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考试之一,高考承载着无数人关于青春、汗水和理想的记忆。1977年,高考的恢复给当时的青年带来了别样的希望和未来。1977年的那个冬天,蕴藏着哪些生机和活力?又有多少菏泽学子在那场独一无二的冬季高考中“鱼跃龙门”?今年高考前夕,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进行了采访。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两份珍贵的高考招生档案
“这是1977年建立菏泽地区招生委员会的通知,这是一份当年的招生工作总结。”6月2日,记者走进菏泽市档案馆,工作人员展示了两份保存完好的1977年高考招生档案。
1977年的冬天注定要载入史册。当年10月21日的《人民日报》被人们争相传阅,恢复高考的好消息犹如一声春雷,让成千上万的年轻人激动不已。他们在田间地头、在工厂车间、在牧场矿山重拾书本,看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当年,人民日报还发表社论《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我国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
10年积压,使1977年高考成为竞争空前激烈的一届高考,全国考生达到创纪录的570万人。报名者中既有“文革”期间的历届高中毕业生,也有一部分“文革”前的“老三届”毕业生。考生年龄跨度相当大,师生同场、兄弟同场的现象普遍存在。
市委党史委原主任田浩存当年29岁,已经结婚,并成为三个孩子的父亲,当时在曹县古营集(联办)中学担任民办教师。在亲人的鼓励下,他决心报名应考。几年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市第三人民医院退休职工刘秋英回忆,她当时接到学校通知返校准备高考,是在1977年11月。而65岁的市直部门退休干部靳鸣则备考较早。靳鸣的父亲是中学教师,他敏感地意识到当时恢复高考的传言绝不是空穴来风,便动员儿子重新拿起课本,复习迎考。
“高中两年其实没有学到什么东西。”1977年,靳鸣从郓城四中高中毕业,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他们这批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整天忙于拾粪、养猪、放羊、种菜、学开拖拉机等所谓的“开门办学”,几乎没有上过课,以至于到高中毕业时,有的同学还闹出“1/2+1/2=2/4”的笑话。
靳鸣高中毕业时,“四人帮”已被粉碎,社会秩序也相对稳定下来,民间便有了高考可能要恢复的传言。靳鸣兄弟四人,他是老大,家中生活十分困难,他也意识到只有通过高考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暗下决心: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考大学。由于当时恢复高考的通知还没有正式下达,靳鸣的复习只能悄悄进行。
6月2日下午,记者在菏泽市档案馆见到了一份1977年11月10日印发的《关于建立菏泽地区招生委员会的通知》。通知中写道:“为了加强我区大、中专招生工作的领导,根据中央和省委的指示精神,经研究决定,建立菏泽地区招生委员会。”当年的菏泽地区招生委员会由两名地委副书记、一名地革委副主任和有关办、局的负责人组成,共17名同志。
一场在冬天举行的高考
报名之后,距离那场特殊的冬季高考只有不到一个月了,田浩存又翻出了高中时的课本。白天要上课,他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复习。“一晚上也就睡两个小时。有梦想就要奋斗,有奋斗就有快乐,那时浑身有用不完的劲。”几年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田浩存回忆,当年他激情澎湃,仿佛看到了一条通向光明的路正在脚下延伸。他当时在曹县普连集八中参加考试,两名考生一张书桌,考场秩序非常好。他还记得,那年的考生特别多,有的监考老师是他同事。
在相关书籍和复习资料极为缺乏的情况下,靳鸣白天照常出工,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读书。青春的心脏在奋力地跳跃着,他毫不顾忌被煤油灯熏得黑乎乎的鼻孔和熬得通红酸涩的眼睛。1977年12月,靳鸣作为全国570万考生中的一员,走进了高考考场。也许他当时没有料到,他和中国的命运都将因这次在冬天举行的高考而发生转变。
6月2日,记者还在菏泽市档案馆见到了一份1977年招生工作总结。这份总结是使用蓝色钢笔手写在一张誊写纸上的,46年过去,这份总结依然保存完整、字迹清晰。这份珍贵的历史资料显示,我市当年的报考人数是80686人,其中报考大专(含本科)的为26761人,报考中专的为53925人。从报名情况来看,当时的文科、理科报名人数不像后来差距那么大。就拿报考大专(含本科)的26761人来说,其中文科为11395人、理科为15366人。
上一篇:“神舟”凯旋 英雄归来
下一篇:最高35度左右! 6日开始热力“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