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衣食住行如何保障?
上周,神十五凯旋,神十六乘组太空“接班”,他们在太空的衣食住行如何展开?科学实验怎么有条不紊地进行?央视《面对面》专访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总体室主任吴大蔚。
建设自己的“太空厨房”
吴大蔚:实际上针对航天飞行,营养素的标准跟地面是有区别的,不是所有的地面标准都适用于天上。在天上航天员的骨质处于脱钙的状态,所以在钙剂的应用上我们要特别小心。
记者:意思是钙流失会特别快?
吴大蔚:对,钙流失量会比地面增加,这个情况下如果大量补钙就会导致结石的形成,但不补钙又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所以膳食的标准、钙的摄入在什么范围要确定。其他还有类似于铁剂、钠,一些维生素的叶酸,这些都会有变化。
记者:我们看到天舟又上去了,就在想新鲜水果上去了吗?
吴大蔚:是的,现在新鲜的果蔬是从地上直接带上去的,这次我们会有新鲜果蔬在轨的植物栽培。另外我们还会做一些太空食品的加工制备,这个技术我们也在发展。
记者:举个例子,能加工成什么样?
吴大蔚:比如说做个烧鸡腿,我觉得是没有问题的。做一些烤面包之类的,烤花生、红薯、主食类的、肉食类的,这些都是能够实现的。随着我们整个载人航天工程的进步,冷链具备了之后,这些冷冻的原材料上去之后,天上就可以自动加工制备,我们会做一个比较好的厨房,让他去制备这些东西。这是我们未来的设想。
太空也讲究垃圾分类
有人计算过,航天员吃六个月航天食品剩下的包装袋,按照每人每餐吃两包食品,就会产生3000多个包装袋。此外,航天员在轨生活产生的废物还有废气、排泄物等,这些废物相对于空间站的特殊环境以及空间大小来说,其体量是巨大的。
吴大蔚:它是一个密闭的环境,我们不可能打开窗户把垃圾扔出去,这里面每一针每一线、一包垃圾怎么收拾都有文章,不同的垃圾处理方式都可能会不同,电池、刀片、化学品、生物制品和日常的生活垃圾、服装都不一样。
记者:在空间站的垃圾分类是几个桶?
吴大蔚:在空间站有很多个桶,干的湿的要分开,大小便垃圾和生活垃圾、实验垃圾还有一些废弃物,比如说一些坏了的设备组件,这些都要单独处理,目的就是一个,保证环境安全,比如说不能让微生物到处滋生,影响了整站环境。
当航天员完成空间站任务之后,会搭载返回舱返回地球,而这些固体垃圾就会跟着返回舱一并返回。这些垃圾在返回舱进入大气层之后被抛掉,在大气摩擦燃烧的作用下,最终在大气层里烟消云散。
太空中如何应对长个、味觉嗅觉变化?
在失重状态下生活长达半年之久,航天员的身体机能会发生很多变化,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有一个专门的团队,研究失重生理效应的防护。
记者:在轨时间如果按照180天来算,人的身高包括骨骼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吧?
吴大蔚:是的,从本能上来讲,我们在地面上给他设计衣服时这个尺寸就要预留好。
记者:上天之后会变高,是吗?
吴大蔚:是的。按照目前国内外载人航天报道的数据,高3到5厘米。
记者:这还会在回来的时候缩回去吗?
吴大蔚:会的,脊柱在重力的作用下会压缩椎间盘,到天上就会伸长了,腿不会变长,但是所有这些缝会变大了,所以人整个就会长了,回到地面在重力作用下慢慢就会回去了。
记者:所有的女航天员回来,我们可能都会说,好像比上去时候显得胖了一些?
吴大蔚:脸变得圆一些,看着更丰润了,这是因为在失重状态下体液向头部分布,跟你倒立的状态是一样。长期这种状态下看着脸就会更丰满一些,但是跟她真正的胖实际上是两个概念,所以这个就是从表象到科学本质之间的差别。
研究小组发现,航天员回到地面后,味觉和嗅觉都会发生变化。
吴大蔚:比如说有人感觉食物酸度比以前增加了,原来觉得不酸的现在觉得酸了。
记者:咸淡会有变化吗?
吴大蔚:他们的口味比在地面变得更重了,更喜欢口味重的食物。我们现在也开始用一些新的先进技术做营养代谢相关研究。
在天上航天员的睡眠竟然比地面还要好
记者:现在在地面上好多人困扰说我睡不着我失眠,在太空上睡觉会是难事吗?
吴大蔚:从我亲身来做咱们空间站还有前面的各次任务来看,航天员整体上睡眠还是不错的,他们在天上的睡眠效率比地面还要好一些。因为在飞行之前,他们是以全力以赴的状态在准备。到了天上以后,他们很快就适应环境,更踏实了,睡眠效率比地面还要高。
“曙光”撑起航天员生命的保护伞
上一篇:2023年度“国考”补录 今日起开始报名
下一篇:日均不到10单,多地对网约车按下“暂停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