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告

下一版>

-- 牡丹晚报 -- 版次:[新闻●广告]

守护蓝天碧水 绘就美丽画卷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孟欣

生态环境,关乎辖区居民的幸福指数,也关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更关乎子孙后代和民族未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6月5日上午,时值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菏泽市生态环境局联合我市众多企事业单位在菏泽市大剧院开展集中宣传活动,向市民介绍我市近年来在生态环境方面取得的成绩。

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每次回来,还是感觉家乡的空气好,呼吸更舒服。”外出务工返乡参加夏收的村民刘苒静自豪地说。从一组数据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菏泽近十年空气质量的提升,如PM2.5年均浓度从2012年的128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2年的49微克/立方米;PM10年均浓度从2012年的175微克每立方米下降到2022年的87微克每立方米;2022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24天,较2012年增加128天,而重度污染天数仅为11天,较2012年减少49天。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菏泽市始终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重要民生工程来抓,针对工业企业、工地扬尘、柴油货车污染管控,强化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等重点蓝天保卫战“据点”,实行区域联防联控,及时发布预警、启动应急响应,发挥“削峰降频”作用,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大气污染防治取得显著成效,环境空气质量情况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以来,菏泽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5.73,168个城市排名第156位;PM2.5平均浓度为67微克/立方米,PM10平均浓度为120微克/立方米,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幅度)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均居全省第1位。

而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顶层设计规划、工作督导落实、制度约束等措施落地。我市根据属地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2023年菏泽市环境空气质量提升攻坚行动方案》和《2023年水环境质量保障工作方案》,并狠抓落地实施。

2012年以来,为促进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升级,我市对4314家“散乱污”企业分类进行了整改提升和取缔,全市范围内实现了动态清零,并建立了包括5210家工业源、460家施工扬尘源、中重型柴油货车等各类移动源在内的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将应急减排措施落实到具体企业生产线、工艺环节,做到了“一企一策”,分类管控。我市还建设了智慧环保监控指挥中心,实施“互联网+环保”新路径,将所有重点污染源监控数据全部接入,实现线上监控与线下网格化监管体系有机融合和智能监控系统建设全覆盖。

联防共治,全力打好碧水保卫战

进入6月份,漫步在菏泽城区的大小水域周边,满目皆绿意,处处是风景。“多少年了,赵王河水体治理一直是我们老百姓关心的‘大事’,穿城而过的赵王河水质直接影响城市形象和市民心情,这几年的治理力度很大,效果也非常明显,现在每天晨跑和晚上遛弯,最佳选择永远是咱们赵王河沿岸,阵阵微风中清香徐徐,鸟啼虫鸣,非常惬意。”家住赵王河公园附近的居民郑建宇告诉记者。

近年来,菏泽不间断描绘城市底色,建设了越来越多的集生态、文化、健身、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公园,让市民出门就见绿、心情更舒畅、生活更幸福。目前,菏泽主城区已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园、广场21处;建成“口袋公园”125处,绿地占地面积达807公顷。

在成武县九女集镇鹿楼行政村,该村投资50余万元建成的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实现了村域全覆盖,采取了收集拉运模式,每月污水拉运费用约2200元,相对建设农村污水处理站大幅度节省了建设和运行成本。与此同时,菏泽市生态环境局成武县分局技术团队成功研制“生活污水收集池自动报警信息远程传输系统”,该项成果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技术专利,为大量农村生活污水收集池及时拉运、防止溢流、提高使用效率创造了新的思路。

据菏泽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生态环境科相关负责人刘成元介绍,根据国家“采测分离”反馈数据,1至5月份,菏泽市水体优良比例为100%,较去年同期(62.5%)提升37.5个百分点;城市水质指数为4.96,列全省第8名,较去年同比改善12.8%,改善率列全省第1名,较去年全年(5.62)改善11.7%。

为持续深入打好菏泽的碧水保卫战,我市在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完善区域联防共治机制、河湖水质改善等方面重拳出击,全力做好流域水质保障工作。截至4月底,我市共完成雨污合流管网改造42.355公里,新建、改建污水管网24.045公里。

大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黄河滩区生态环境保护涉及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整治、“千吨万人以上”饮用水源例行监测和“千吨万人以下”饮用水源监测调查等工作,我市紧紧围绕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的要求,推动菏泽黄河生态建设,将生态保护的理念贯穿于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事业的全过程。


上一篇:穿越千年,黄巢点将台迎“新生”
下一篇:法援惠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