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秉涵和他的“乡愁四韵”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仲夏时节,高秉涵时隔三年再次跨越台湾海峡回到菏泽,祭祖省亲,参访通古文庙,到牡丹区第二小学讲述母校深情,参观菏泽牡丹产品……一路走来,泪点满满,感动多多。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全程跟踪采访,记录下那些令人难忘的精彩瞬间。
一张在母亲床头找到的合照
一炷清香,两行热泪,化作一世相思。6月12日上午,88岁的高秉涵携妻将子跨越台湾海峡回到家乡,焚香祭酒,缅怀自己的父母。
“爹,娘,春生来看你们了!”当日上午,在菏泽鲁西新区吕陵镇高孙庄村西的父母墓地前,高秉涵庄重地上香、烧纸、添坟。碑文显示,高秉涵面前的这座墓碑立于1998年5月20日,此时距离他离开大陆已经50年。
悲莫悲兮生别离。“75年前,我在父亲的坟前磕下三个头后离开了家乡。”高秉涵回忆,1948年农历八月初六凌晨,不满13岁的高秉涵在母亲的带领下拜别祖坟,离开菏泽。告别家乡的亲人,高秉涵随着逃亡的国民党官兵一路流落到台湾。此后的半个世纪,他当兵、做法官、干律师,靠自己的努力在台湾成家立业。
“春生,你回来了。”“大爷,这次在家住几天吧。”听说高秉涵再次回乡祭祖,乡亲们都聚集在村头等候,并陪伴他一起去祭奠父母。祭奠前,高秉涵用颤抖的双手一遍遍擦去墓碑上面的灰尘,碑上显现出他母亲宋书玉的名字。44年前,高秉涵寄往大陆的第一封信就是给母亲的。那是1979年8月,他利用前往西班牙出席学术会议之机,写了封家信,信的地址和收信人是“山东菏泽,西北35里路,小高庄,宋书玉。”遗憾的是,就在这封信辗转寄达前,宋书玉已经去世。第二年,高秉涵收到来自故乡的第一封家书。他的大姐高秉洁在信中说:“母亲是睁着眼睛走的,她虽然睁着眼睛,但始终没有看见自己的儿子。”
“这张照片是我第一次回家探亲时,在母亲的床头找到的,这是我和母亲的最后一张合照。”高秉涵随身携带的钱包内,保存着一张他和母亲的合影,他说这是他当年离开菏泽前夕拍摄的。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随着两岸开放,1991年5月高秉涵回到故乡。这个十三岁离家、年过花甲的老人,终于站在了父母的墓前。
希望在故乡的草丛里重生
“回家了,回家了!”6月11日19时许,高秉涵和他的探亲团队一起在菏泽牡丹机场前欢呼。那一刻,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振臂高呼,就像一个刚刚回到母亲怀抱的孩子。
“这是我第一次乘坐飞机在牡丹机场降落,心里很高兴。”谈起家乡近年来的巨大发展变化,高秉涵频频竖起大拇指,“没有想到我们菏泽也有机场了,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高铁风驰电掣,家乡已经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都市。”
在高孙庄村头,有一条以高秉涵乳名“春生”命名的道路,这是他当年返乡捐资修建的。“当年离开家乡时,由于年龄小,我不知道‘孝’为何物,等我从台湾回来父母都已去世。父母面前不能尽孝,我就把孝心献给菏泽。”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奖杯、蒋介石颁发的银质勋章、镌刻有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名字的手表、1948年菏泽县立简易师范初中部新生录取通知书……在牡丹区档案馆,高秉涵为记者们一一讲述这些珍贵藏品背后的故事。2015年4月,高秉涵将30余件珍贵藏品捐赠给牡丹区档案馆。其中,有一面绣有“菏泽旅台同乡会”的旗帜,这面三角形小红旗是菏泽旅台同乡会成立后修制的第一面旗帜。1995年2月12日菏泽旅台同乡会成立后,高秉涵每年带团返回大陆,往来奔波。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一颗枣树、半截老墙、新落成的高氏宗祠,故乡的一草一木无不牵扯着高秉涵的心,丝丝缕缕,魂牵梦绕。“我希望在往生(去世)之后,乘四月谷雨、牡丹花开时节,将我的骨灰送往菏泽故乡,洒在故乡的草丛里,以完成我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的遗愿。”2015年,高秉涵亲笔写下遗书,“我深信我会在故乡的草丛里重生。”
“故乡是我的生命源头,故乡是我的心灵归宿。”高秉涵深情地说,“人可以选择居住之地,但无法选择生命之源,对家的思念如同一棵树,日日生长,年年发芽。它的根已经深深扎进我的血管里,它似乎又长出我的躯体之外,它的枝枝叶叶时常拍打着我喊:回家,回家!”他将菏泽称为“老娘土”,他常常“固执”地认为台湾的香椿没有菏泽的好吃。
送旅台老兵骨灰“回家”
“爹啊,您终于回来了!”6月12日下午,在菏泽鲁西新区马岭岗镇穆李村,高秉涵和长子高士玮送旅台老兵常义廷的骨灰“回家”,常义廷的女儿激动得泣不成声。
上一篇:最高37℃!我市发布高温黄色预警
下一篇:“花开盛世”菏泽第三届青岛啤酒节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