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05月05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2]
适合修复的就地恢复 适合拆建的合理规建
单县“因村制宜”让乡村美起来
本报讯(通讯员 刘波)近日,单县杨楼镇杨楼西村,垂柳掩映清澈荷塘,院落错落有致,男女老幼或在凉亭下聊天,或在花间曲径散步……
单县在新农村建设中不搞 “一刀切”,实施“因村制宜”的模式,建设美丽乡村,推进乡村振兴。
根据特点实施“一村一案”
单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负责人郭传国介绍,所谓“因村制宜”是指依据村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乡村建设方案。
目前,全县村庄分成两大类建设模式:房屋规划合理,民风淳朴,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村庄,在保留村庄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修复,即“以旧修旧”;规划不合理,居住散乱、交通不便利、房屋过于破旧的村庄,进行整体拆除建楼房。
“并不是所有村庄都适合大拆大建,如果大拆大建以后没有了乡村气息,不符合多数农民的居住习惯,也就违背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初衷。”郭传国说,在提出“因村制宜”建设方案后,乡镇政府很支持,有的还自发组织到外地参观学习,有的请专家团队实地考察,根据各村特色,制定了不同建设方案。
“以旧修旧”保留“老模样”
高老家乡张武楼村是 “以旧修旧”的典型代表,因此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张武楼村由张楼、后张楼、朱庄及金王楼4个自然村组成。“张武楼村底子较好,规划合理。南北大街把自然村连接起来,村与村之间规划紧凑,较适合居住。高老家乡乡长闫西彪介绍说,如果对这样的村庄大拆大建,只会伤元气,村民会反对,干部工作也会被动。
闫西彪说:“在动工修建之前,我们请了乡村建设方面的专家多次考察,列出了整体改造规划。专家给出的意见也是依托该村历史文化特色进行修复,建设得更像农村。”于是,他们充分保留了老房子的模样,东西大街共栽植了1800株法桐、700余株百日红,池塘边栽植了1000余株垂柳;安装了路灯,美化了墙体,硬化了巷道。
修建的最终目的是保持原汁原味村庄面貌,留住乡愁,吸引年轻一代留在村庄发展,同时还要吸引外来游客休闲娱乐,增加村民收入。
拆旧建新也要“因地制宜”
园艺街道办事处的村庄很多适合拆除重建,但即便如此,也要根据村情规划建设。张草庙村拆除后将原来的村庄建成工业园区,农民则搬进了县城里18层高的电梯房;而张六村则在原地建起连排二层花园式楼房。
张草庙村原是典型的落后村庄,村里没有幼儿园和小学,孩子上学要走十多里地。根据该村现状,最终的规划是将原村大部分房屋拆除,建成工业园区。村民被安置到县城的电梯楼,工业园区内建设的工厂,则优先安排该村村民就地就业。“这样安置方式,我们很满意,没想到还能住上这么高档的电梯房,孙子上学方便了。居住环境好了,心情也好了。”村民黄志刚说。
张六村属于典型的“城中村”,村庄规划最大的问题是房屋较零散,空闲宅基多。为节约用地,该村重新规划,建成连排两层楼房,并建设了文体广场、社区服务中心,成为园林式社区。“现在居住集中了,喇叭一喊,村民都能听得到,更有利于组织群众性文体活动,”张六村党支部书记赵灵芝说。
单县在新农村建设中不搞 “一刀切”,实施“因村制宜”的模式,建设美丽乡村,推进乡村振兴。
根据特点实施“一村一案”
单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负责人郭传国介绍,所谓“因村制宜”是指依据村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乡村建设方案。
目前,全县村庄分成两大类建设模式:房屋规划合理,民风淳朴,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村庄,在保留村庄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修复,即“以旧修旧”;规划不合理,居住散乱、交通不便利、房屋过于破旧的村庄,进行整体拆除建楼房。
“并不是所有村庄都适合大拆大建,如果大拆大建以后没有了乡村气息,不符合多数农民的居住习惯,也就违背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初衷。”郭传国说,在提出“因村制宜”建设方案后,乡镇政府很支持,有的还自发组织到外地参观学习,有的请专家团队实地考察,根据各村特色,制定了不同建设方案。
“以旧修旧”保留“老模样”
高老家乡张武楼村是 “以旧修旧”的典型代表,因此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张武楼村由张楼、后张楼、朱庄及金王楼4个自然村组成。“张武楼村底子较好,规划合理。南北大街把自然村连接起来,村与村之间规划紧凑,较适合居住。高老家乡乡长闫西彪介绍说,如果对这样的村庄大拆大建,只会伤元气,村民会反对,干部工作也会被动。
闫西彪说:“在动工修建之前,我们请了乡村建设方面的专家多次考察,列出了整体改造规划。专家给出的意见也是依托该村历史文化特色进行修复,建设得更像农村。”于是,他们充分保留了老房子的模样,东西大街共栽植了1800株法桐、700余株百日红,池塘边栽植了1000余株垂柳;安装了路灯,美化了墙体,硬化了巷道。
修建的最终目的是保持原汁原味村庄面貌,留住乡愁,吸引年轻一代留在村庄发展,同时还要吸引外来游客休闲娱乐,增加村民收入。
拆旧建新也要“因地制宜”
园艺街道办事处的村庄很多适合拆除重建,但即便如此,也要根据村情规划建设。张草庙村拆除后将原来的村庄建成工业园区,农民则搬进了县城里18层高的电梯房;而张六村则在原地建起连排二层花园式楼房。
张草庙村原是典型的落后村庄,村里没有幼儿园和小学,孩子上学要走十多里地。根据该村现状,最终的规划是将原村大部分房屋拆除,建成工业园区。村民被安置到县城的电梯楼,工业园区内建设的工厂,则优先安排该村村民就地就业。“这样安置方式,我们很满意,没想到还能住上这么高档的电梯房,孙子上学方便了。居住环境好了,心情也好了。”村民黄志刚说。
张六村属于典型的“城中村”,村庄规划最大的问题是房屋较零散,空闲宅基多。为节约用地,该村重新规划,建成连排两层楼房,并建设了文体广场、社区服务中心,成为园林式社区。“现在居住集中了,喇叭一喊,村民都能听得到,更有利于组织群众性文体活动,”张六村党支部书记赵灵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