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要闻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8年08月10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4]

不 落 一 人 一 户

——鄄城县左营乡丁阳寺村精准扶贫工作侧记
从振兴产业,到扶贫就业车间,再到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精准扶贫的大时代脉搏,始终牵动着鄄城县左营乡丁阳寺村——这个地处黄河滩区的偏远村庄。
   丁阳寺村积极实践 “一村一品”产业扶贫、“一户一案”精准扶贫和“一人一岗”就业扶贫路子,让困难群众脱贫不留死角,真正做到不落一户、一人。仅2017年,全村就有9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134名贫困群众实现脱贫。
  产业发展激活脱贫潜力
   丁阳寺行政村地处黄河滩区,饲草资源丰富。2013年,学习畜牧兽医专业的张成香和大学生张成强、黄孟宇等几个“好哥们”,依托自身的专业优势和村里的资源优势,在马庄自然村一起创建了一家养殖厂,并于2015年正式注册成立鄄城县腾祥畜牧养殖有限公司。
   为发挥畜牧养殖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左营乡委、政府与村委一班人,投入29万元扶贫资金,以鄄城县腾祥畜牧养殖有限公司为核心,推动建立了黄河科创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员110多户,其中贫困户占6成以上。贫困户范来福,今年60多岁,与80多岁的老父亲相依为命,家庭生活十分困难。自从加入合作社后,不仅年底有分红,平时在合作社打工每月还有1800多元的工资,“在这里工作,不仅能随时照顾老父亲,不耽误种地,每年还能收入2万多元,可解决我的大问题了。”不仅是范来福,现在合作社内90%的贫困户均已脱贫。
   除畜牧养殖外,丁阳寺村还有2016年建设的冬暖式大棚项目和2018年建设的立体智能养鸭项目,均为贫困户带来收益。
  制定个性化脱贫方案
   “李玉海有藤编技术,为他购买了1个充气泵、3个钉枪;李章云有电焊技术,为他购买电焊机;梁言才会爆米花、补鞋,为他提供爆米花机子、补鞋机……”说起村里贫困户的脱贫方案,村支书张满良如数家珍。
   从2017年起,鄄城县全面推开“一户一案”精准扶贫模式,丁阳寺村针对贫困户的差异,结合贫困群众的实际进行个性化帮扶。通过培训一门技术、送一套生产工具等方式,为贫困户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脱贫门路,逐渐把贫困户培养成走街串巷、守摊看铺的生意人,种植养殖、加工制作的经济能手。截至目前,丁阳寺村共有37户贫困户通过“一户一案”扶贫模式找到致富门路。
   孙彩霞今年52岁,家里不仅有年迈多病的公公、婆婆,还有正在上学的两个孩子。孙彩霞夫妇没文化、没资金,仅靠种地、打零工,难以维持生计。左营乡扶贫工作人员在入户走访中发现,孙彩霞有藤编加工的技术,于是为她买来打气棒,鼓励她继续从事藤编工作。“我之前一直在箕山一家藤编企业工作,藤编所需要的各项技术我都能干。”孙彩霞告诉记者,“镇上、村里不仅花1050元钱给买了1台打气棒,还腾出闲置的大队部给我作加工车间,真是给我帮大忙了。”
   孙彩霞创业成功后,还吸引村里30多名贫困户来此务工。
  助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
   近年来,鄄城县探索出了一条以扶贫就业车间为载体、以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为核心的“送岗上门、就地就近就业”的“一人一岗”就业扶贫模式。丁阳寺村在乡委乡政府的帮助下建起了“扶贫车间”,并引导村里的“能人”石启义、王爱华二人承租车间。
   2016年3月,石启义、王爱华引入发制品加工项目,45名村民来此务工,其中贫困群众19名。“没想到这里的工作这么简单,通过培训,没几天我就能独立操作了。我再也不是家里的闲人了。”傅芹今年48岁,公公得了肝硬化,看病吃药对这个贫困的家庭来说是一笔较大的开支。自从来这里务工后,傅芹每月能收入1000多元,“不仅能挣钱,还不耽误种地、照顾老人。”据了解,除了在车间内工作的村民外,还有10名群众将活拿回家干,真正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通讯员 房 正 王文爽 记者 焦同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