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看菏泽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7年05月26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3]

万名“蒜客”菏泽赶“蒜季”

5月下旬,正值我市蒜农最忙碌的季节,三大蒜区六成鲜蒜正在收获。5月24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走访我市多个大蒜集中种植区,见田间地头到处是忙碌的景象,“蒜客”或蒜农顶着烈日或坐或跪在大田里挖蒜,汗珠不时砸在泥土里或蒜头上。其实,不管“蒜你狠”还是“蒜你贱”,背后都藏着无数挖蒜人的辛苦。
   蒜田里挥汗如雨,一天要喝五斤水
   5月24日上午9时许,在巨野县大谢集镇张马位村的蒜田里,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站了不到5分钟就已大汗淋漓。“还是昨天的天气好啊,就是刚下过雨地里太黏,没法挖蒜。今天是稍干点了,可这气温和太阳也跟着 ‘好太多了’,才9点多已经把人烤得不行了!”来自河南省长恒县孟岗镇朱集村的65岁“蒜客”陈健安一边挖蒜一边对记者说。作为挖蒜老手,陈健安一天能挖两到三分地的大蒜,雇主给的人工费是每亩900元,他干上10余天能挣3000多元钱,相当于种植3亩左右小麦的收入,对他来说算是一项不菲的“外快”。
   “挖蒜这活儿,真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每天凌晨4点多就开工了,中午简单吃饭的时间休息一下,饭后要一直干到7点半天黑才收工。大热的天,在地里干十几个14个小时,汗水根本就止不住。”陈健安说,他们要不断喝水补充水份,“一天喝完5斤桶装水是常有的事,碰到天气热点,再加一桶也不一定够喝的。”
   万名 “蒜客”赶“蒜季”来菏“淘金”
   在菏泽的“蒜客”大军中,来自外地的“蒜客”占到了不小的比例。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大蒜收获季,天南海北的上万名“蒜客”就会赶到菏泽各个蒜区,“奋战”十余天。
   “我是来自河南濮阳的,今年我们一共来了24个人,介绍人说今年这里扩种量比较大,所以多召集了一倍的人,5天时间我们已经挖了5户32亩大蒜。”在牡丹区何楼镇雷庄村在蒜田里,来自河南濮阳南乐县千口镇的 “蒜客”耿傅文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今年53岁的耿傅文说,他在蒜季来菏泽挖蒜已经坚持了十多年,原先是“单打独斗”,现在成了联系人,每年蒜季均能挣到一笔不菲的收入。
   在相隔不远的另一块蒜地里,来自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岚水乡的“蒜客”郜景雪笑着地对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说:“老耿这个人啊,特别实在,别看我们不是一个省的,但我们搭班挖蒜也有五六年了。通过老耿介绍,我们外出打工可是找了不少好工作,这还真是挖蒜挖出来的情谊。”
   大蒜产业链中,他们是最底端劳作者
   “这两天连日赶工挖蒜可是累坏了,不管是蹲着还是跪着,胳膊的酸痛倒是其次的,主要是腰已经麻木了,晚上睡觉疼得都不敢平躺,只能侧着或趴着。”来自东明县的63岁“蒜客”王志军头顶骄阳“跪”行在成武县大田集镇一块蒜田里。为了给刚上大学的孙子买一台二手电脑,他这次是偷偷出来给人挖蒜的。王志军说:“年龄大了,腿脚身手大不如从前,现在一天也就能挣150元左右。”
   连日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走访巨野县大谢集镇、成武县大田集镇、牡丹区王浩屯镇等大蒜种植集中区发现,相对于大蒜批发商和奔走在乡间的拉蒜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蒜客”无疑是整个大蒜产业链中最沉默而又艰辛的一环。
   在“蒜客”大军中,绝大多数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本地的‘蒜客’还可以回家居住或寄宿在亲戚朋友家,外地来的‘蒜客’就辛苦多了,要不住每晚10元钱的小旅馆,要不只能露宿街头。”成武“蒜客”介绍人仝志斌说,相对蒜农的种植风险和蒜商的叱咤市场,“蒜客”只是风险较低、以体力换取微薄收入的最底端劳作者。
   一“工”难求,蒜农全家齐上阵
   连日的走访中,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由于大蒜种植面积增加、挖蒜工短缺、人工费上涨,不少蒜农全家上阵挖蒜。牡丹区王浩屯镇蒜农刘宇飞告诉记者:“加上扩种的,今年我家总共种了8亩大蒜,从上周开始我每天都去集镇上招工,即使把人工费涨上去,也很难能招到足够的人手。今年,仅我们镇的大蒜种植面积就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四十多,挖蒜工短缺,管饭是必须的,甚至有些种植大户为了招到人还提供免费住宿。”
   面临同样困局的成武大田集镇蒜农沈斌向记者诉苦道:“今年我种了7亩半大蒜,虽然开收已经5天了,但也就有一天雇到了人,其它四天全是家人在挖,村里不少蒜农都是因为雇不到人家里老幼齐上阵。能有什么办法啊,人工少,大蒜又都扩种,再加上现在新蒜还没有卖,人工费支付起来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