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修德苑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8年01月12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11]

孔老夫子的知行观

□王西胜【经文】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zhì),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礼记·中庸》【浅释】
   “有的人天生睿智,不待刻意学习,一切事物的道理,触之即悟,自然通达;有的人天资不足,需要通过后天努力,‘学而时习之’,才能明白;有的人天资既不足,又不肯主动学习,必待遭遇困境、滞塞不通时,交足学费、走够弯路、吃尽苦头,方能回头猛省、幡然领悟。不过,不论哪种情况,只要能够明白过来,其结果都是一样的。对于所悟之道,所明之理,有的人不费吹灰之力,自自然然、从从容容地就做到了;有的人先需知晓其中益处,然后才能产生动力,努力去做到;有的人则需下大决心,发愤图强,付出巨大努力,才能做到。不过,不论哪种情况,一旦做到了,其结果也都是一样的。”
   “知”与“行”,各有三种情形,其中:“生而知之”,对应于“安而行之”;“学而知之”,对应于 “利而行之”;“困而知之”,对应于 “勉强而行之”。“一也”的深意,结合前后文可知,知行到了极处,尽归于一个“诚”字。
   孔子虽为圣人,但为人谦逊,从不承认自己 “生而知之”,毕生唯以“好学”一事自许。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第七》)又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第五》)这给大量需要 “学而知之”的弟子门人及后世学人树立了可供效法的榜样,帮助大家增强了 “只要好好学习,自能天天向上”的求学信心。
   孔子说:“好学,能令人接近于‘智’;力行,能令人接近于‘仁’;知耻,能令人接近于‘勇’。明白了这三条原理,就知道怎么修身了;知道怎么修身,就知道怎么引领他人改过了;知道怎么引领他人改过,就知道怎么样治国平天下了。”
   事实上,天命之性中本自具足的“智、仁、勇”三达德,皆需通过持续不断的好学、力行与知耻等努力修为,才能得以逐步彰显之。明白了如何接近于“智、仁、勇”三达德,也就能够落实处理好“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达道的关系了,修身之道,就在其中。
   “治人”一词曾于前文出现过,它的意思,既不是“整治人”,也不是“统治人”,而是说作为懂得如何修正自己身心的“过来人”,可以将亲身的经历分享给他人,引领其迷途知返,自治其病,改过迁善。能做到这一点,自然就能培训、带领出一支不断 “日新又新”的团队来;有了团队做依靠,自然就可以办治国平天下的事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