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专题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8年09月25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4]

扶贫攻坚电先行

——国网菏泽供电公司扶贫攻坚工作纪实
本报通讯员 刘自军
   九月的菏泽,秋高气爽;广袤的田野,丰收在望。在东明县黄河滩区,有一个白墙灰瓦、错落有致的农家新村——竹林新村。村里的砖瓦房宽敞明亮,卫生室、幼儿园、文化室一应俱全,电力设施齐备、光纤网络畅通……说起村里脱贫迁建带来的变化,该村党支部书记刘进涛说:“过去要三年筑台、三年盖房。如今电力充足,施工效率大增,让乡亲们提前圆了安居梦。”
   山东扶贫攻坚,菏泽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全省“4个2”深度贫困地区中,菏泽是贫困人口较多的2个市之一;全省20个脱贫任务较重的县(区)中,菏泽占了9个;全省200个重点扶持乡镇中,菏泽117个;2000个扶贫工作重点村中,菏泽有1480个,占比为74%。处于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国网菏泽供电公司用铁肩膀扛起政治责任、情感责任、历史责任,倾力服务全市脱贫攻坚,奏响了“电力扶贫、智慧脱贫”的主旋律。
   助力滩区迁建,让群众早圆安居梦
   “我这辈子盖了五次房子,从土墙到砖墙,淹塌了盖,盖了再塌,一辈子的钱都用在了盖房子上。”回忆起水灾,东明县长兴集乡枣营村村民刘进涛的眼睛里有些湿润。2018年初,搬进新房子的刘进涛,找人写了副“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产党”的大红对联,贴在了大门上。
   竹林新村是东明县滩区居民的“新家”。放眼望去,一座座二层小楼平地而起,村台上,统一外观样式的两层楼房错落有致,水泥硬化过的主街和两旁胡同平坦而干净。而竹林新村只是黄河滩区迁建的一个缩影。
   九曲十八弯的黄河,在滋润着沿黄百姓的同时,也把贫困与落后像泥沙一样沉淀在沿黄两岸的滩区。特别是农民在建房上,有“三年攒钱、三年筑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之说。然而,命运也有转弯的时候。2017年8月,山东省出台《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计划投资260亿元,于2020年底前完成60多万黄河滩区群众脱贫迁建,涉及东明、鄄城、牡丹区3个县区8个乡镇,共182个自然村,惠及14.56万人,总投资124亿元。
   脱贫要建房,建房先淤台,淤台靠吹沙,吹沙必用电。为满足村台筑台用电需求,国网菏泽供电公司投资0.2亿元用于菏泽黄河滩区淤筑村台施工电源建设,新建改造7条10千伏线路,共76公里。租赁1台35千伏车载变电站,解决了抽沙、加压、淤筑等高负荷用电难题。国网菏泽供电公司主动靠前服务村台淤筑施工建设,做到即竣工、即验收、即送电,确保了12个村台抽沙、加压电力供应。为解决黄河西岸5.8万余亩无电可用的问题,争取项目资金1100万元,新建10千伏线路13公里。
   党旗飘扬勇士多。国网菏泽供电公司在扶贫攻坚、农村电网建设等工作中及时设立党组织,开展“精准扶贫,先锋先行”活动,在电力扶贫一线,到处可以看到彩虹共产党员服务队队旗在高高飘扬。为保障东明滩区抽沙淤筑用电,国网菏泽供电公司彩虹共产党员服务队分队仅用20天就完成勘察、设计、制定、批复变电站增容改造项目;12天完成了滩区35千伏刘楼、焦园两座变电站增容,架设7条10千伏线路共计56.3千米。队员们主动靠前服务村台淤筑施工建设,做到即竣工、即验收、即送电,确保了村台抽沙、加压电力供应。
   可靠的电力保障,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还降低了施工成本。“根据施工计划,我们本来准备了6台450马力柴油发电机用于村台淤筑。”工程承建方长江宜昌航道工程局的施工处负责人陈明杰向笔者谈起了工程提速的始末,“发电机抽沙成本很高,每立方米就需要费用两块三四,用电约合八毛钱。把电送到黄河边后,按照十二个月工期计算,一个村台抽沙成本就节省六七百万元,施工效率也大幅提升,预计4月中旬这个村台就能淤筑完工。”据了解,滩区迁建每个村台淤筑工程用电量700万千瓦时,菏泽28个村台淤筑工程全部竣工后,村台淤筑以电代油用电量将达2亿千瓦时,节省成本1.68亿元。
   兴建扶贫产业,培育自我发展能力
   给钱给物,能解一时之困;产业兴旺,才能拔掉穷根。国网菏泽供电公司认为,要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是培育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让贫困群众心热起来,身动起来,靠自己双手摆脱贫困。为此,他们把帮助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扶贫开发的基础性工程来抓,依据该村地理位置和滩区草源丰富的优势,引导扶持贫困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以种植业、养殖业等为主导的特色产业。
   为了把精准扶贫做到实处,国网菏泽供电公司精心选派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42名同志任驻村 “第一书记”,对口帮扶“双联双创”66个村,明确一户一档、一人一法,助力发展“一村一品”,帮助3445户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同时提出要求,“一户群众不脱贫,‘第一书记’不脱钩”。
   李勇是前两批派驻到鄄城县苏门楼村的 “第一书记”,他鼓励村里致富能手先期投入资金120万元,建成一座省级示范养殖基地——鄄城县立丰养殖公司和鄄城县进盛养殖种植合作社,并通过验收获得政府补贴资金50万元。合作社通过“带羊入股”或“借母还羔”的方式加入合作社,实现合作社和村民的利益共享。
   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加工则加工,是国网菏泽供电公司产业扶贫的特色做法。李勇争取资金15万元,建成 “双联双创”扶贫就业点一处,培训村内困难群众30名,从事家具加工,每人每月可获得收入1000余元。并在房顶架设分布式光伏2组,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7000元。举办返乡务工扶贫对接恳谈会,鼓励致富能手返乡创业,筹资50万元,建成一座标准化养鸡场。
   鄄城县箕山镇冯胡同村的贫困人口多为妇女、老人,国网菏泽供电公司选派的 “第一书记”经过多次调研论证,决定为村民建设扶贫就业车间,解决了100多人的就业问题。像这样的扶贫就业车间,国网菏泽供电公司修建了3处,建筑面积达1000平方米,可以容纳700人就业。
   “我这岁数出去打工也没人要啊,所以扶贫就业车间一建成,我二话没说就报了名。”50岁的冯胡同村村民邢玉景告诉记者,“有了这个就业车间,大伙心里都挺高兴,感谢供电部门给指出了来钱道。”
   巨野县田桥镇王楼村村民王福友双腿残疾20多年,生活上全靠80多岁的老母亲照顾。家里虽有政府资助,但生活还是过得非常艰辛,让王福友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多次说活着没啥意思。派驻王楼村“第一书记”秦传勇得知他的情况后,给他申请了危房改造。
   接触得多了,秦传勇发现王福友学过电子技术,能看懂电路图,时常给乡亲们修理电器,便鼓励他身残志要坚,鼓起生活的勇气。秦传勇给他买来焊接工具,利用自己的技术专长,手把手教给他印刷电路板的焊接技术,并联系了一家科技公司,定期接一些加工活,让他在家里焊接印刷电路板。现在王福友每天能焊接10块左右的板子,每月收入2000多元,从此点燃了王福友对生活的希望。王福友的老母亲逢人便说:“俺们家赶上好时代了!”
   致力光伏扶贫,脱贫有了不落的太阳
   9月24日,在阳光的照耀下,巨野县独山镇林山村光伏电站的太阳能电板熠熠生辉。
   “村里没有财政收入,今年第一季度村里路灯照明产生的电费还是供电所电工师傅给垫上的。供电公司为我们村建设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后,每个月能有六七百元钱的收入,至少路灯电费有了着落。”林山村党支部书记杨长志说起国网巨野县供电公司捐建的20千瓦屋顶光伏电站,言语中充满感激之情。
   投运刚刚满一周年的村级光伏电站,已为这个偏远的村集体带来超过2万元的可预期收入,让摘掉贫困帽的林山村轻装上阵,快步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阳光大道。
   “国有企业对外捐赠管理非常严格。省公司在对外捐赠工作中,既依法合规,又充分考虑菏泽扶贫攻坚的需要,真正做到了雪中送炭,把好钢用到刀刃上。”国网菏泽供电公司总经理李振杰说。
   2017年,国网菏泽供电公司对外捐赠资金40万元,为巨野县独山镇林山村、定陶马集镇朱楼村等八县区 “第一书记”帮扶村试点建设光伏扶贫项目,每个村集体年收益达1.3万元。2018年,对外捐赠立项投资64.95万元,助力“第一书记”开展救济性帮扶。同时,全面推进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对接帮扶巨野县光伏扶贫项目落地,立项投资898.56万元,为市县公司“第一书记”帮扶村上马光伏发电产业,扶贫光伏容量1198.08千瓦,年发电量167万千瓦时,收益142万元,覆盖贫困户230户。
   建起的是光伏电站,凝聚的是民心民意,通达的是脱贫致富路。国网菏泽供电公司前移光伏扶贫工作关口,投资一千多万元建设光伏扶贫项目,开通光伏扶贫并网 “直通车”,确保项目及时并网、上网电费按时结算、补贴资金及时发放,完成并网国家级扶贫项目集中式电站4座、省级扶贫村级电站169座,服务贫困户1.59万户,光伏扶贫工作受到国务院扶贫办高度评价。
   为了让光伏扶贫电站多发一度电,让每一分钱都用到实处,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国网菏泽供电公司加强配套电网建设衔接,强化对客户的现场服务与技术指导。建立了村集体、运维单位、公司部门的三级运维服务体系,将电站接入国家电网分布式光伏云网,启用手机客户端远程监测,确保电站具备25年以上稳定收益,确保扶贫收益精准到村、精准到事、精准到户、精准到人。
   “增智长志,出路就不愁。扶贫,最终扶的是人,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在扶贫工作中,我们将着眼长远,在农村教育、政策引导、产业规划、文化建设上下功夫,增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后劲。”国网菏泽供电公司总经理李振杰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