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乡土味 留住文化根
你可还记得,老式织布机那嘎吱嘎吱的响声?还有那些陪伴国人几千年的碾、磨、碓、辘轳都长啥样?在鄄城县彭楼镇秦庄村,有一个舜王民俗文化博物馆,能带你穿越时空隧道,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让人记住通往故乡之路,留住悠悠乡愁。
收藏当爱好 乐在其中
近日,记者走进舜王民俗文化博物馆,从红色收藏到民俗收藏,从古玩玉石到字画、木雕、书籍等6000余件年代久远的展品琳琅满目,散发着历史的光泽。舜王民俗文化博物馆创建人秦锡珊正在馆内,向参观者介绍着一辆木制手推车(右图)。
1985年,20岁的秦锡珊告别故土,到甘肃省开启创业之路。经过一番拼搏和磨砺,秦锡珊终于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开办多家公司企业,并担任甘肃省张掖市山东商会会长。一个偶然的机缘,秦锡珊结识了一位收藏古玩的朋友,慢慢地他开始收藏一些有价值的物件。时隔多年,秦锡珊依旧记得自己的第一个收藏是一块“玉”。
从那时起,他便开始对收藏“痴迷”。只要听说哪里有收藏价值的物件,不管多远秦锡珊都会前去寻求。有时候别人不愿意“割爱”,他就会锲而不舍地一次次登门拜访。“这套完整的剃头挑子,是一户人家代代相传了4辈人才保存下来的,一开始不愿意卖,我买上礼品,一趟一趟往他家跑,跑了5趟才入手。”秦锡珊说。为了入手一个乾隆年间制作的“开道锣”,秦锡珊不惜千里从甘肃省奔波山东省枣庄8次,方才如愿。
树高千尺不忘根
那些年,秦锡珊虽然一直外地打拼,但心中每时每刻都在思念着家乡。尽管离家35年,秦锡珊却依旧说着一口流利的家乡话。近年来,他的思乡情怀越来越重。每当看着自己多年来收藏的各种物件,他总觉得它们和自己一样“居无定所”,特别想为它们找一个最终的归宿。
“想来想去,家乡才是最好的归宿。”秦锡珊说。2017年,秦锡珊回到故乡,在鄄城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在自家的院子打造舜王民俗文化博物馆,将多年来的收藏陆续从甘肃省运回了家。秦锡珊告诉记者,光是运费就花费了几十万元。
留住悠悠乡愁
在诸多的收藏中,秦锡珊最钟爱的是那一件件散发着祖辈智慧结晶的农村老物件,在他的眼中,这比任何古玩玉石都要弥足珍贵。多年来,因为痴迷收藏农村老物件,秦锡珊走遍了大江南北。在他的心里,这些老物件承载了太多的过往和悠悠的乡愁。
“我始终有一个想法,留住农村那段历史,让没见过这些东西的年轻人看看我们老祖宗的智慧,这不仅是一种民俗文化,更是一种历史传承。”秦锡珊说,他所收藏的老物件,涵盖了农村农耕、生活用具、文化及陶器、木器、金属制品等。这些老物件,见证了农村近百年来的生活变迁。
秦锡珊告诉记者,他收藏的物件因为受空间限制,还有很多没有地方摆放,下一步,他打算继续扩建舜王民俗文化博物馆,把更多的珍藏展现给世人。 文/图 记者 焦同帅 通讯员 刘永霞
上一篇:“七彩虹桥”让法律驻守校园
下一篇:赴一场心灵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