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告

下一版>

-- 菏泽日报 -- 版次:[新闻●广告]

牡丹区奋力书写脱贫攻坚时代答卷

本报讯 (通讯员 郜玉华 李 婷 邵朋朋)“从签合同到建好车间,政府只用了三个月,地板砖也给铺好了。我们公司目前一天能加工两万多只鞋帮,供应安踏等知名鞋企。”日前,在牡丹区小留镇的古恩鞋业公司内,经理冯会创说,“我们能吸纳500多村民在这里就业,每月工资4000元左右,中午还免费供应每人标准为10元的午餐。”

古恩鞋业所在的扶贫车间,有3000平方米,是小留镇整合沟子吴村、李公珍村等5个村的扶贫车间项目建成的。“目前,我们正在继续扩大生产规模,生产成品鞋。”冯会创说。

企业是扶贫的市场主体。如何让企业在参与扶贫中得到更好发展、实现多赢?小留镇进行了有效探索,通过整合扶贫车间,实现了“攥指成拳”力千钧的作用。

“原先一村一个扶贫车间的模式,一是水电配套难;二是交通不便,原材料和产品运输难;三是面积小,难以吸引较大的企业入驻,导致扶贫车间利用率不高。”小留镇党委书记朱中华介绍,“我们探索把几个村的扶贫车间项目整合到一起,攥指成拳,规划建设了面积较大的扶贫车间,吸引较大规模的企业入驻,企业又能吸纳周边更多农民就业,促进土地流转,企业也获得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多方共赢的局面。”

“如果车间只有几百平方米,我们肯定不会来。”鑫然电子车间生产主管董建领介绍,“现在车间的配套设施齐全,我们一天生产4.5万件主控板,全部供应九阳集团。一年我们要发放工资1000多万元,员工都是周边村的农民,平均月工资3000元左右,贫困户的工资比其他员工高10%。”

培植产业发展能力,人才是关键。牡丹区通过外引内培,让一批优秀的产业发展人才长期扎根农村,深耕“三农”事业。

在沙土镇房庄扶贫果蔬种植基地,40多个高标准大棚十分显眼。在一座座扶贫大棚里,蔬菜、水果等生机盎然。该镇引进山东梓业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来运营扶贫果蔬种植基地,通过采用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种植的方式和“物联网”农业智能控制系统,不断提升种植基地的科技含量。该基地由34个行政村覆盖,惠及贫困户1500余户3000多人,很多群众在这里学到种植技术,走上了致富之路。

沙土镇还联合青岛农业大学和牡丹区农业局建设“科技驿站”2座,开展系列农技推广活动,年均培训1000人次以上,为园区内及周边村的贫困群众带来前沿技术,帮助贫困户稳步迈入产业发展“快车道”。

扶贫大棚的良好运营,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有了稳定的收入。“俺在村里扶贫大棚打工,不仅每个月有2000元的工资,还可以照顾家庭,日子比以前好多了。”在沙土镇房庄果蔬种植大棚内,正在干活的村民刘爱莲说。沙土镇通过探索长效机制,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统筹使用,整合大小扶贫产业项目19个,目前全镇扶贫项目已全部实现承租且收益良好。

据了解,近年来,牡丹区利用扶贫专项资金5亿元,整合其他涉农资金8.8亿元,积极撬动社会资金注入农业农村,先后实施扶贫项目1000余个,贫困群众通过参与经营、就业务工、收益分红等方式实现了增收致富。


上一篇: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专题学习研讨
下一篇:修补护坡草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