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改农商情 乡村振兴有作为
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金融助力。作为根植农村、因农而兴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近年来,郓城农商银行以支持乡村振兴为己任,从加大资金投入、推进乡风文明、完善服务设施等方面,为乡村振兴发展助力加能。在加大资金投入上,积极创新信贷产品,大力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和农房修建等,创新了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金融服务模式,为县域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了强劲的金融动力。
截至目前,郓城农商银行各项贷款余额152.13亿元,较年初增加15.61亿元,增幅11.43%;涉农贷款124.95亿元,新增12.20亿元,增幅10.82%;普惠型小微贷款29.97亿元,新增5.59亿元,增幅23.14%。
1 普惠基础金融 致富奔康“加速度”
郓城县唐庙镇王老虎村金融综合服务站是建立最早的综合金融服务站之一。在这里,村民们不仅可以办理支农惠农补贴支取、账户余额查询、交易明细查询、电费水费的缴纳、存取款等各项金融业务,还能通过“智e购”平台,买到便宜又实惠的商品。
为打通金融服务 “最后一公里”,郓城农商银行在网点布局上,从传统的沿商业街布局向融入居民社区、产业社区布局转变,将金融服务点打造成为社区的便民服务中心。积极搭建渠道,打造贷款服务品牌。围绕“我们找客户”,建立了整村授信大数据平台,积极对接当地村“两委”,实现客户360°画像,全面开展整村授信。截至目前,已授信9872户,发放贷款8295万元,智e通24149个。围绕“客户找我们”,深入推广电话受理热线96668、96588,建立流程办贷系统,实现2秒接听、2小时派单、3天办结,通过全面、高频次宣传和限时办结,实现了“一个电话便可送贷上门”。今年以来,累计受理申贷电话5025个、14.18亿元,发放贷款3590笔、10.08亿元。围绕“客户介绍客户”,研发上线社会化营销平台,通过推荐业务等方式,拓宽获客渠道。自去年上线以来,已注册用户达100721户,推荐贷款13125笔,办理成功6115笔,金额7.03亿元;推荐电子银行54156户,办理成功29653户。
为全面做好乡村振兴工作,郓城农商银行坚定不移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为试点县,郓城农商银行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以董事长任组长的服务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制定乡村振兴实施方案,设立服务乡村振兴办公室,组织各支行深入乡村、主动服务,切实发挥金融主力军作用。与县委组织部结合,选派4名班子成员挂职县政府科局副局长,24名中层正职挂职乡镇、街道办事处副职,制定挂职干部考核办法,每月向当地党委政府作书面汇报,全面参与地方党委政府在乡村振兴方面的工作。同时开展党建共建。坚持“一个支行就是一个支部,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的原则,由各支部与乡镇、村委、企业开展党建共建,深入推进整村授信、网格化营销、普惠金融进乡村等共建活动。截至目前,已开展共建活动469次,带动存款增长2.1亿元、贷款增长1.2亿元,有效发挥了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2 聚焦产业发展 “农字号”产业有奔头
近日,记者来到郓城县程屯镇良友口村,养殖大户倪广振正在牛舍里忙碌着。“现在存栏有500多头牛,今年疫情期间受影响不大,肉牛基本都销往南方城市。创业10年来,咱们农商银行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倪广振说。
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郓城农商银行创新推广产品,提高贷款可得性,重点推广政策应用类贷款产品。对接省农业担保公司,对辖内种植养殖户全走访,累计发放“鲁担惠农贷”12044万元;对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支持青年创业,发放“创业担保贷”14605万元;对接农村农业局、畜牧局、团县委等部门,发放鲁青基准贷、巾帼创业贷、助养贷等政策性产品4000余万元。重点推进4款拳头产品。以家庭信用为基础,明确家庭贷标准,今年以来共发放家庭贷3949户、金额63998万元;全面推广信e贷,实现无纸化、更便捷,今年以来共办理信e贷贷款3277户、金额29179万元,增速达到73.81%;大力推广小微企业主贷款,助力县域产业振兴,今年以来共办理317户、金额35248万元;帮助小微企业迅速恢复经营,推出“战疫复工贷”,共发放贷款1.75亿元。创新信贷产品。建立客户分层机制,创新推出“房产余值贷”“乡情创业贷”“宜居贷”“白衣天使贷”“半夏种植贷”等35款信贷产品,持续满足各类客户信贷需求。今年以来,累计办理958户、金额14370万元。
据了解,今年以来,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郓城农商银行创新信贷产品,全面保证“农字号”企业发展。结合县域实际,郓城农商银行积极开办仓单质押贷款业务。根据企业的经营与风险状况,为棉纺织企业量身定做了“棉花仓单质押贷款”业务,有效解决了企业流动资金不足,“融资难、找担保难”的问题。
上一篇: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开展经典传承诵端午暨主题党日活动
下一篇:“小车间”里生产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