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告

下一版>

-- 菏泽日报 -- 版次:[新闻●广告]

再访赵登禹纪念馆

今年 7月28日,是抗日英雄赵登禹壮烈殉国83周年纪念日。近日,我再访“赵登禹纪念馆”。

纪念馆是1995年由原菏泽地委、行署决定,为纪念著名爱国将领、民族英雄赵登禹将军而建立的,是我省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位于菏泽老城区的广福街最南端,路西的城墙根处。门前有一小广场,坐北朝南,黄瓦白墙,双檐平顶,典型的现代建筑。由于疫情,已闭馆八个月余,今红门虚掩,工作人员正在整理准备开馆。我来到馆前,找到一位姓周的负责人。走进馆内,东西通联七间,正堂中间,停放有赵登禹将军的半身塑像,两旁摆放有缅怀烈士时所献的花篮和花盆。中间玻璃展柜中,陈列着大量翔实的照片、文史资料与实物,近200余件。四周墙上挂满了烈士的遗照、图片和绘画,内容共分四部分,记录了赵登禹不同时期的英勇事迹,再现了赵登禹的抗战英雄形象,讴歌了赵登禹崇高的民族气节。瞬时,又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

赵登禹(1898年-1937年),字舜城(一作舜臣),民国抗日将军和烈士,菏泽市杜庄乡(今菏泽高新区万福办事处)赵楼村人。赵登禹16岁时,与二哥赵登尧一起步行千里,前往陕西潼关,投军于冯玉祥部。起初,因为年少初为一名副兵,“只管饭,不发饷”,1916年正式入伍。一次摔跤比赛中,赵登禹肢体矫健,动作灵活,连胜数名大汉。冯玉祥观战,禁不住脱下军装,与其比试,不想连败三阵。冯玉祥见赵登禹身手不凡,便招为随身护卫。

1918年,随冯玉祥驻防湖南常德。一次在德山野战练习中,突遇一猛虎,赵登禹毫不畏惧,冲向前连发数枪,将猛虎击伤擒捕。冯玉祥为此举拍照,并题写“打虎将军”四字,登报表彰。1922年,直奉大战,在孙良诚团任尖兵排排长,攻打奉军,屡建奇功,升任第一连连长。同年11月开始了“南苑练兵”,组建了“大刀队”。1930年,参加中原大战,后被整编为29军37师109旅任旅长。

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赵登禹奉命率部奔赴前线,任作战前敌总指挥。在喜峰口,与日军铃木师团,展开了极其惨烈的争夺战,喜峰口几度易手。为了削弱日军的武装优势,赵登禹组建敢死队,身先士卒,夜袭日营,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血战十余日,歼敌五千余人,史称“喜峰口大捷”。从此,威震日军。消息传开,举国振奋,民族扬威,赵登禹也一举成名,后来麦新创作的《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从此唱遍全国。长城抗战后,第29军被调回察哈尔省驻防,赵登禹因战功卓著,被擢升为132师师长,并被授予陆军中将军衔。1935年,随29军移驻北平、河间一带。

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发动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赵登禹临危受命,为南苑地区部队总指挥,与日寇短兵相接,展开激烈厮杀。7月28日,由于日军不断增兵,敌众我寡,力量悬殊,赵登禹奉命撤出南苑,途经大红门御河桥时,遭日军伏击,身中数弹,壮烈殉国,年仅39岁。临终前给卫兵留下遗言:“军人战死沙场,原是本分,没什么值得悲伤。回去告诉老母,忠孝不能两全,儿子为国死,也算对得起祖宗。”

赵登禹牺牲后,由北平“红十字会”草草掩埋。几天后,陶然亭内“龙泉寺”的僧人,崇敬其爱国精神,偷偷以上好棺材,盛殓寄厝于寺内。1937年,为表彰赵登禹抗日杀敌、为国捐躯的壮举,南京政府追授他为陆军上将。1946年,由北京市政府在中山公园公祭,后将灵柩安葬于卢沟桥畔的西道口。这一年,时任北平市长何思源签发政府令,将崇元观南至太平桥的马路,命名为“赵登禹路”。将北平通县运河两岸的一条大街,命名为“赵登禹大街”。1952年,毛泽东主席代表中央政府,为其家属签发了80号烈士证书。1992年,菏泽市政府将八一西路上的环城公园桥,命名为“登禹桥”。1995年,菏泽市教委将菏泽牡丹区杜庄初级中学,更名为“登禹中学”。1997年,北京市教委将北京市大红门中学,更名为“赵登禹中学”,后改名为“赵登禹学校”。2009年,中宣部、中组部等部门,将赵登禹评选为“新中国突出贡献的百位英雄模范人物”。


上一篇:鹌鹑是一种个头不大、秃尾巴善斗的鸟。家养的鹌鹑性情绵软,
下一篇:成武文庙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