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志士王鸿一
每次到菏泽市图书馆去,在大楼前东侧的松树林中,总要看到一座高大的塑像,基座0.8米,身高2.2米。长袍马褂,中装革履,左手怀礼帽,贴于胸前;右手持手杖,立于体侧。侧分发型,八字胡须,目光炯炯,神采奕奕,显得庄严而肃穆,持重而安详。正面基座上刻有铭文:“王鸿一(1875一1930),山东省濮州沉口里刘楼(今鄄城县闫什镇刘楼)人,早期同盟会会员,近代革新派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实业家、社会活动家。历任山东提学使、山东教育司长、省议会副议长、议长。省立六中校长,民国政府内政代次长等职。是鲁西南近代教育的拓荒者和奠基人。”
翻阅《菏泽市志》,在人物栏中,有王的详细介绍。王鸿一,名朝俊,字黉一,别号鸿一,原籍山东郓城县朱庄村,后迁居鄄城闫什镇刘楼村。1900年,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立高等学堂,后被选派留学日本,先入东京早稻田大学,后毕业于日本宏文学院。其间,加入了孙中山的“同盟会”。
1903年,王鸿一毕业后回国,任曹州官立高等小学堂教员。自1904年开始,先后创办了菏泽县第一、第二公立小学堂。自任校长,亲作西学教习,兼任数学、理化等功课。自1905年开始,又注重发展中等教育,培养青年一代。曹州师范成立,初任第一任校长。继而筹办了一批新式中学堂,譬如曹州官立中学堂、曹州普通中学堂。王鸿一任监督(即校长),并亲自为学生讲课。1906年,为培养本地师资力量,又办起了南华初级师范、师范讲习所、保姆养成所。还办起幼稚园,这也是菏泽幼儿教育的开始。
1908年, 由于兴办教育成绩卓著,王鸿一被委任山东提学使司务公所视学员。在职期间,注重乡村教育的发展,提出“村本政治”思想,引导全国性的“乡村建设”运动,使乡村面貌为之一新。1909年,在菏泽组织成立了“尚志社”。1912年民国成立,王鸿一提升为山东提学使。
1913年,因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排斥国民党,王鸿一愤而辞去提学使职,回曹州继续办学,专心致力于菏泽教育。他将曹州中学堂和公立普通中学堂合并,成立山东省立第十一中学,自任校长。1914年撤销府治,改为省立第六中学(菏泽一中前身),校址移至曹州知府衙门。从此,学校选校长、聘教师、设课程等,是王鸿一耗费心血最多的一所学校。
1915年袁世凯称帝,王鸿一四处活动,号召倒袁。袁世凯闻知,电令山东督办将其正法,派观察使到曹州查办。王鸿一淡然处之,视死如归,怒斥袁世凯背叛革命,窃国之举。观察使见其豪侠胸怀,回省力保。1918年,袁世凯倒台,王鸿一受省督军举荐,任省议会第一副议长,复膺选为议长,后任省长公署顾问。1921年,北大教授梁漱溟来济南讲演,感其东西文化和哲学的观点见解,甚为钦佩,结为好友。敦请梁漱溟到菏泽经纬重华书院,组建省六中高中部,并任高中部主任。
1926年,为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王鸿一与吕秀文在曹州组织国民革命第五军,以声援河南,迎接北伐,后遭失败。又因与省督军张宗昌不睦,为躲避其迫害,秘密去北京,暂避于使馆界东郊民巷亚徳大楼。后张作霖得知,悬赏10万元缉捕,王鸿一不得已化装出逃。直到张宗昌失败,张作霖死后,王鸿一才公开露面参加政治活动。1930年,任国民政府内政部代次长。又奔走于冯玉祥、阎锡山、段祺瑞之间,劝他们合力对付蒋介石。未等事成,7月病故于北京协和医院。享年55岁。
逝世后冯玉祥、阎锡山、段祺瑞发唁电致哀。梁漱溟写祭文悼念,称其为“盖今世一真人也”。其门生故旧纷纷前来致丧,谥曰“弘毅先生”,灵柩暂厝北平。直到1933年,时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筹办下,迁葬于济南马鞍山下。
记得1998年,我到过马鞍山北麓的民国名士陵园,见到过王鸿一先生的墓碑,记忆犹新。陵园内古朴的石牌坊,笔直的墓甬道,两侧整齐的松柏,尽头水泥筑的墓冢,花岗石的墓碑,都给我留下庄严肃穆之感。伟人远去,精神永留!
上一篇:单县:“百姓管家”为百姓管好家
下一篇:刚正不阿的明“少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