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告

下一版>

-- 菏泽日报 -- 版次:[新闻●广告]

王常元:靠双手实现人生价值

“我已经在这里干两年了,每天上班下班成了一种习惯。工作不累,多劳多得,还到了技术。”9月14日,鄄城县大埝镇冀庄村村头的扶贫车间里,女工刘贵莲一边熟练地裁剪着新款服装一边向记者介绍道。

车间老板王常元正拄着拐杖在来回走动。“新来的款式有些复杂,这两天要格外盯紧点,不能出差错。”王常元说。

乐观、认真,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今年33岁的王常元是鄄城县大埝镇冀庄村人,幼时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右腿萎缩,靠拄单拐才能行动,系肢体二级残疾,曾是村里的贫困户。“腿虽有残疾,但我还有健全的双手、有好学的精神。”王常元说。

2000年初中毕业后,王常元来到鄄城县服装学校学习服装制作,剪、裁、缝、熨等各个基本功的学习上他都严格要求自己,样样不落人后。毕业后,他踏遍县城的各个裁缝店,想找一份工作,但无奈四处碰壁。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常元在电视上看到聊城有服装厂在招工便独自一人跑去聊城应聘。幸运的是,这个服装厂接收了他。在这里,他终于有了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

2005年,王常元家中突发变故,父母双亲相继去世。他与弟弟只好和大伯一起生活。面对不幸的人生,他没有因此消沉和屈服,他暗下决心,要为这个破碎的家撑起一片天,有朝一日,挣钱了,来报答帮助过的他的人。

为了学到更多技术,2007年,王常元跟随一位一起在服装厂做工的朋友到江苏一家大型服装厂打工。“来到这里才感觉到原来学的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有发展,还得掌握更多本事。”随后,他又辗转青岛尝试创业但失败。2011年,又独自到北京学习技术,边打工边学习管理经验。十几年的在外打工生涯,也让王常元积累了不少人脉资源。

2016年初,王常元在家乡政策的感召下,决定返乡创业。“一来创业一直是我的梦想,二来我也要记住自己说过的话,自己有能力了一定要帮助乡亲们。”王常元说。

就这样,王常元承租了村里的“扶贫车间”,上了20多台缝纫机,招收了30多名工人,开启了创业路。看到自己的车间很快有模有样,王常元感叹道:“镇上的扶贫干部和村里的干部给了我很多帮助,帮忙办手续、减费用,真心地感谢他们。”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服装车间走上正规。王常元积极招收一些残疾人到厂里上班。随着订单的增多,当年10月,王常元又承租了箕山镇杨老家村的扶贫车间并在2018年成立了“创胜服饰有限公司”。王常元笑着说:“现在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但觉得很充实。希望大家都和我一样,能活出信心,靠自己的双手实现价值。”


上一篇:扶贫政策装进贫困户的“听唱机”
下一篇:菏泽市2020年扶贫助学活动座谈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