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告

下一版>

-- 菏泽日报 -- 版次:[新闻●广告]

十年坚守 马印宝种“冬枣”圆了富裕梦

近日,记者在单县李田楼镇魏牌坊村的一家冬枣园采访,看到颗颗硕大圆润的冬枣挂满枝头,枣园里散发出阵阵扑鼻的枣香味,游客们三五成群结伴游玩,有人采摘有人品尝……53岁的枣园园主马印宝指着一棵棵硕果累累的枣树,兴奋地对记者说:“这片冬枣园占地30余亩,大部分品种都是冬枣‘新一代’,出产的冬枣个头硕大圆润,品相好,含糖度高。从8月底到霜降前后,是冬枣的成熟期,每天都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采摘品尝,销路好得很!”

2000年,一直做木工手艺的马印宝偶尔听到亲戚说,沾化的大枣品质上乘,在市场上十分畅销。“印宝,你人灵活,脑子好使,又有耐性,种枣准行。”亲戚的一句提醒,激发了马印宝的信心和种枣热情。2000年2月,他便开始到沾化、济宁等地考察,在当地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经过反复比对,选定了冬枣“新一代”作为种植品种。 他种下了第一批500棵冬枣苗,本以为第二年就可以结果丰收。然而,由于技术火候的偏差——需要对枣树的外皮进行“环剥”,他一时掌握不了剥皮的大小深浅。“环剥刀口愈合得早,结的枣都会被顶掉;刀口愈合不好,还要马上用胶带缠上,以便保持住水分和温度。”

由于缺乏种植经验,2000到2009年十年间,马印宝吃了不少亏。枣树落花如雨,坐果率极低,投入完全得不到回报,希望几乎破灭。连原来支持他种枣的妻子也开始反对:“冬枣种不成,又耽搁种粮食。全家人要喝西北风呀!”善于学习和钻研的马印宝却有自己的想法:要想搞好冬枣种植,还得从加强自身本领抓起,必须要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于是,他买来了一本本管理枣树的科技书籍,孜孜不倦地学习……2010年,随着十年的技术积累,栽种和管理技术都已经逐步成熟,马印宝的枣园的结果率已经十分可观,亩均收入已达到了8000多元。

2016年,种冬枣初步享受到收获喜悦的马印宝,又投资20多万元,为枣林搭上了日光恒温大棚。“建设大棚既可以抵御疾风暴雨灾害,还能延长采摘期,开花、坐果、成熟要比室外早20余天。”马印宝介绍说,“现在,恒温大棚基本实现了地下甜水智滴灌喷洒,防护纱窗减少了病虫害,同时保证了冬枣的口感和质量。”

2018年,马印宝的枣树已达到1500多棵。“我们种植的冬枣共分为四个等级,特级果每斤卖到20元,一等果也要16元,每亩能收入2万多元。”马印宝说。他和妻子还在枣林下散养了“枣花鸡”,成为了家庭农场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和增收致富的好项目——鸡的食材来自枣树,减少了枣园的杂草和虫子,降低了管理成本。更重要的是,前来乡村游的客人们既能吃到无公害的冬枣,也能品尝到口味纯正的“枣花鸡”。林下养殖形成的循环产业链,大大提高了家庭农场的附加值。国庆节、中秋节是马印宝家庭农场自驾游最红火的黄金季,30%的寿枣可在枝头上被游客摘取,高价出售。

目前,马印宝的家庭农场已经纳入“单县一日游”“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地三日游”线路,而采摘旅游则是马印宝打出的旅游核心项目。马印宝和他的家庭农场先后获得“省级家庭农场”“山东省乡村旅游创业之星”“无公害产品证书”“单县优质农产品”“单县第六批农村优秀实用人才”等荣誉。

通讯员 谢 丽 记者 王富刚


上一篇:“阳光爱心协会”走进博爱学校
下一篇:“双招双引”暨工业经济发展动员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