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告

下一版>

-- 菏泽日报 -- 版次:[新闻●广告]

西子湖畔埋忠骨 武穆忠肃一脉传(上)

杭州西子湖以她的惊世容颜倾倒了无数游人,也以她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折服了文人墨客,而她承载的英雄精神的传承,却往往不被时人瞩目——

先来读一首诗:

甲辰八月辞故里(二)

明·张煌言

国亡家破欲何之? 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素手分三席,拟为丹心借一支。

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这首短诗,写的正是长眠于西子湖畔的三位民族英雄——岳飞(谥号武穆)、于谦(谥号忠肃)和作者张煌言自己。这三位也被后世合称为“西湖三杰”。

张煌言(1620—1664),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今宁波市)人,父亲原是天启朝刑部员外郎,后辞官回乡。

张煌言六岁破蒙,诗书上口即成诵。但他志不在此,而沉溺于习武练功,扛鼎击剑,日夜不息。

张煌言十六岁考秀才,彼时辽东事急,国内流民军并起,朝廷为适当形势需要,加试武略,要求考生试演骑射。鄞县众多考生中,只有张煌言一人执弓抽箭,三发三中,技惊四座。

不过,还没等张煌言考取进士,大明帝都失陷,崇祯皇帝魂断煤山。吴三桂开门揖盗,引清兵入关,迅速绞杀了李自成的大顺军。

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攻破李自成定居的都城西安后,席卷而东,过镇江、屠扬州,江南震恐,南京开城迎降。

基本就在同时,史称“南明”的浙江鲁王政权和福建隆武政权建立。

隆武二年(1646年)初,清军大举攻打闽浙。九月,隆武政权覆亡;监国鲁王逃难于舟山群岛。张煌言由闽入浙,回故里鄞县向老父、妻儿辞别,匆匆赶往舟山助鲁王抗清,从此再也没有和家人见面。

南明永历元年(1647年)四月初,张煌言与张名振集结数万水军,以响应已经降清的松江提督吴胜兆反正,孰料到了长江口,飓风大起,白浪滔天,全部船只被飓风打翻。张煌言、张名振和其他士兵皆落入水中。

经此大难,张煌言苦练水师。

永历五年(1651年)秋,清军大举攻打舟山,拟毕其功于一役。

张名振不听张煌言苦劝,坚持以攻为守,抢在清军到来之前出手,猛攻崇明。如此一来,清军有机可乘,偷渡蛟关得手,顺利攻占了舟山。

张名振虽得崇明,但得知舟山失陷,不由得顿足捶胸,哭叫:“误国误家,死不足赎!”欲跳海自尽。张煌言将他劝住,共同扈从鲁王往厦门投靠郑成功。

在郑成功军队的配合下,张名振和张煌言从永历六年(1652年)至永历八年(1654年),先后几次率军攻入长江,但都因孤立无援,无功而返。永历八年(1654年),两人挥师移攻舟山,一举告捷。

但是,一年之后,郑成功指使心腹将张名振毒死。张名振在毒发剧痛之时,遗言将所辖军队归属张煌言指挥。张煌言遂率领这支队伍与清军在舟山一带周旋。

永历十二年(1658年),永历帝遣使册封张煌言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永历十三年(1659年)初,清军视盘踞在云贵的永历政权为心腹大患,分三路汹涌进攻。

为了牵制清军,张煌言与郑成功合兵再次入江作战。

这一次,似乎是上苍眷顾,沿途顺风顺水,大军如期驶进了长江口。

张煌言所部日夜兼程,进兵神速,数天之内,便抵达南京观音门外江面。

南京城内清军不多,看到明军如同神兵天降,莫不惊骇。张煌言深感机不可失,写信给郑成功,要他舍舟登岸,全速赶来,两军合攻,则南京唾手可得。

南京是明太祖定鼎基业之所,如若取得,政治意义非同小可,势必会掀起抗清事业的大高潮。可是,郑成功视陆路为险途,依旧让纤夫绳舟逆水、缓缓而上。清军由此得到了喘息机会,四面援军源源不断地向南京汇合。

张煌言在南京城外江面上望穿秋水,苦等数天,仍无郑成功消息,只好自芜湖分兵三路夺取地盘。张煌言雄心勃勃,准备发兵攻取九江,西入云贵以策应永历帝。可是,郑成功军不给力,已在南京遭到了惨败、仓皇撤军。

郑成功如此甩手而去,等于是把张煌言给卖了。

张煌言孤军陷于清军处处设防、处处驻守的腹地之中,可以说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了。没有办法,张煌言只好铤而走险,决意挣个鱼死网破。

他率全军西上直取江西。到了铜陵江段,由于是逆游而上,水急舟缓,与顺江东下的清军船艘相遇,张煌言军大败。

张煌言军提师登岸,西走英霍山,且走且战,入将军寨后,从骑尽散,身后只剩下一僮携印相随。

大英雄百转千回不改初心,绕道潜行二千余里,历经九生一生,终于从英霍山区回到浙东沿海。 易 文


上一篇:红色文化润民心
下一篇:1937年版《王云五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