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黄土地 汗水铸辉煌
“粮安天下,种铸基石。”远离城市的喧嚣,这里战斗着一群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人,他们就是菏泽市农业科学院的科研工作者。市农业科学院始建于1948年, 74年来,一代又一代农业科研人员筚路蓝缕,靠着质朴的初心和超然的境界,无私付出,守正创新,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颗赤心事三农
辛勤耕耘结硕果
夏季,阳光炙烈,在市农科院大豆良种试验田内,大豆研究所所长王秋玲每天都会带着她的团队在田里劳作。“大豆最关键的时间段是在出苗期,如果出苗期没有问题,一年的收成就装在兜里一多半了……”把35年青春献给大豆事业的王秋玲不顾浑身汗水,对年轻工作者说道。
我市大豆研究始于1950年,内容涉及遗传育种、生理栽培、植物保护等领域。大豆育种犹如“十年磨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该团队先后培育跃进系列、鲁豆系列和菏豆系列等大豆品种30余个,为黄淮海夏大豆区的大豆品种更新换代和大豆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种子是最好的见证。” 王秋玲说,在每个优良的新品种身上,都能看到前一代的影子。一脉相承,接续接力。在开展大豆研究的过程中,市农科院先后培养了40余位大豆专业研究人才,其中有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6人被评为省、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名山东省突贡专家,1名菏泽市突贡专家,成为该院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支撑。
“今年选育、实验的小麦种子已经全部颗粒归仓了,‘三夏’时节,办公室里基本看不见人。”在市农科院小麦研究所,高级农艺师郭凤芝正带着工作人员查看仓库内小麦种子的存储情况。
小麦研究所共有10人,每年“三夏”时节,他们时常以田间地头为家,一待就是一整天。他们头戴草帽、手握镰刀、脚穿陈旧布鞋,不管男女均被烈日晒得皮肤黝黑,只有他们身上穿的实验服、肩挎的科研记录工具才显露出他们不仅是“农民”,更是一群十余年埋头黄土地,秉承我国老一辈科学家踏实、严谨、执着精神,为我国粮食安全默默奉献的小麦育种人。
该育种团队历经13年,专门为菏泽区域量身打造小麦新品种“菏麦29”,以812.14公斤、815.76公斤的亩产量连续两年刷新菏泽市小麦单产最高纪录。
一粒好种子,不光要长在试验田里,更要走向田间地头,装在老百姓的饭碗里。现如今,“菏麦”系列小麦新品种在黄淮麦区广泛种植。一代代育种人薪火相传,把科学研究做在田间地头,把科技成果送进千家万户。
一粒种子千滴汗
“天涯海角”育良种
炙热的太阳烘烤着大地,空中弥漫着滚滚热浪,让人喘不过气来。
中午12时许,市农业科学院玉米良种试验田,密不透风的玉米地里突然钻出几个浑身裹得严严实实的人影,他们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汗水渗透了全身的衣衫。
“这些玉米叶就像一条条锯齿,在里面干活必须包裹得严严实实,否则会被割伤!”52岁的市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长曹凤格研究玉米已经23年。
“6月份开始,春播玉米育种材料开始授粉。上午9时到下午14时是玉米授粉最佳时间,所以天气越热,我们越要往玉米育种材料地里钻。”曹凤格说,现在正是玉米生长的关键期,每天早上5时到试验田里观察玉米的生长情况,做好记录,是他们的“必修课”。
育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想成功培育一个满意的玉米品种,需要千挑万选,反复试验。“这个过程经常需要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我们很多研究是踩着农科院老前辈的脚步,才一步步走到今天,他们的精神直到现在还感染着我们,让我们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怕困难、勇攀高峰!”曹凤格说。
玉米的生长离不开阳光,育种人也是一年四季向着太阳跑。为了打破气候条件限制,市农科院在海南建设了加代繁育基地。自2015年开始,玉米研究所农艺师徐书举便开始了南繁北育。
春节期间,是海南玉米授粉的关键时期。每到那时,身在海南的徐书举都会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坚持留在海南试验田中。7年间,他有近一半的时间呆在海南偏远的农田里,肩挑背扛、亲力亲为,时常忙至深夜。在别的家庭灯火可亲、团聚一堂之时,他却只能通过视频与家人联络。
多年灌溉,一朝花开。经过几十年的沉淀和积累,玉米研究所成功培育出了很多优良品种,深受农民认可。其中,在鄄城的菏玉138玉米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918.21公斤,创全市单产新高。
一代代育种人俯身大地,脸庞晒得黢黑,内心却愈发火热。他们在漫长而艰辛的育种过程中以身作则,甘作田野的守望者。 “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市农科院都有新品种诞生、新的学科带头人出现。”菏泽市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杨涌说,“农业专家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一代接着一代干,在世代交替中赓续为农情怀,这就是市农科院育种人的精神风骨。”
上一篇:建设高素质人民公仆队伍 锻造新时代治国理政中坚力量
下一篇:菏泽市公开第二轮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落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