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告

下一版>

-- 菏泽日报 -- 版次:[新闻●广告]

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新时代10年,我国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新征程上,我们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攻坚克难集智攻关

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45项新变化!长征二号F遥十五火箭焕然一新,整装待发。

11月21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组合体转运至发射区,近日将择机发射。

“经过10年来的技术改进,本次执行载人发射任务的火箭飞行可靠性评估结果为0.9894。”长征二号F遥十五火箭副总设计师刘烽信心十足。

作为航天员“专列”设计师,刘烽如数家珍:10年间,10余位航天员进入太空,太空交会对接用时从44小时缩短到个位数,而航天员驻留时间则从13天增加到6个月。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是新时代10年我国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一个缩影。“嫦娥”揽月、“天问”探火、C919翱翔蓝天、“奋斗者”号深潜海底,共奏我国创新乐章的强音。

10年来,我国持续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一万亿元增加到二万八千亿元,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为我国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提供了坚实保障。

科技创新不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更是难上加难,新型举国体制给了我们攻坚克难的底气。

10909米!这是“奋斗者”号创造的我国载人深潜纪录。极端恶劣的深海环境对潜水器抗压能力、操控性能、通信系统的考验,无一不是世界级的科技难题。

面对挑战,我国组织近百家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近千名科研人员开展协同攻关,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奋斗者”号部件的国产化率超过了96.5%。

一项项关键核心技术被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11位,上升了23位,跑出了“中国速度”。

按照党的二十大部署,到2035年,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科技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中国科学院院士江松说,“我们将牢记使命担当,树立科技自信,勇攀科学高峰,为攻克更多关键核心技术作出贡献。”

原创性成果接连涌现

开辟新赛道形成新动能

实时更新的天气信息、无人机配送、自动探测存放量的垃圾桶……新时代的北斗,正照亮中国人的智慧生活。2022年上半年,仅在手机地图导航中,北斗定位服务日均使用量已突破1000亿次。

“北斗产品、技术已经在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国家得到应用,未来我们还要继续成体系推动北斗应用。”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斗系统进入发展“快车道”:2018年12月,完成19颗卫星基本星座部署;2020年7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标志着北斗系统进入全球化发展新阶段。

11月4日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北斗》白皮书显示,2021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约4700亿元人民币,北斗正为各行各业赋能。

“中国天眼”接连取得重大发现,“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持续刷新认知,国际首个百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并网发电……10年来,一批“大国重器”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基础研究领域原创性成果接连涌现,助力我国在科技发展新赛道上加速迈进。

高水平创新成果正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走进天津港,自动化桥吊齐舞,无人集卡往来,运输机器人穿梭,智慧化的世界大港一派繁忙。

全球首个技术可控的“智慧零碳”码头、全球首个港口自动驾驶示范区……近年来,天津港用一系列创新成果,给出港口升级的“中国方案”。

创新驱动的智能化发展也让天津港焕发出更大的活力,年集装箱吞吐量已突破2000万标准箱大关。

“虽然码头上见不到工人,我们的作业效率却越来越高。”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信息部副经理刘喜旺说,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我们将继续加强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持续推动港口智慧绿色转型升级。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围绕一些前沿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已部署了一批重大项目和科研专项,包括量子计算、新一代飞行器、新一代储能电磁、6G通信等。


上一篇:落实落细最新疫情防控措施 努力确保交通物流平稳畅通
下一篇:农技指导入麦田 保苗安全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