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告

下一版>

-- 菏泽日报 -- 版次:[新闻●广告]

谷梁赤:诲人不倦《谷梁传》

在菏泽鲁西新区陈集镇西谷庄村,有一处占地1000余平方米的谷氏宗祠,三间厅房门正中悬挂由清朝“末代帝师”朱益藩题写黑底金字的“谷氏宗祠”匾额。在厅堂之中,安放谷梁赤塑像一座。此人即是名传千古“春秋三传”之一《谷梁传》的作者谷梁赤。

谷梁赤,字元始,战国时代曹国人,今陈集镇西谷庄村人,系孔子得意弟子子夏的学生,即孔子的再传弟子,为传播儒学作出了杰出贡献。谷梁赤是早期研究孔子所著儒家经典《春秋》的经学家,对研究《春秋》及传播儒家思想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春秋》系孔子所著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同时又是一部经书,孔子借托历史史实,阐释儒家思想。《春秋》一书,记载着鲁国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十二公年间,从隐公元年至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历史,共计1800余条经文,每条多者20余字,少者仅一字,平均每年不足70字。由于《春秋》表述简约,言辞隐晦,后人在学习中难以理解其中的内容大义。《谷梁传》为语录体,是为《春秋》作注解所著,传说孔子弟子子夏将此书内容口头传给谷梁赤。谷梁赤结合时代发展,予以整理补充,写出《谷梁传》,其后人及学生在此基础上日臻完善,在西汉初年最终著成《谷梁传》,成为研究《春秋》和儒家经典的重要资料,成为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列为历代官学的必修教材。与《左传》《公羊传》一起,被后人誉为“《春秋》三传”。

在“《春秋》三传”之中,均以《春秋》为母本,《公羊传》《谷梁传》《左传》三传同为注解之作。《春秋》在形式上虽为鲁国史书,但在古代则被广泛认定为圣人特意制作的经书,所以在“经”这点上先与后三者产生了功能重合。

“三传”虽同为解经之作,其间却差别巨大:《左传》以事解经,方使《春秋》可读、可解;同时,《左传》依附《春秋》而作,经文所及之处有所省略,必须参读经文,“经传互为表里”。《公羊传》《谷梁传》二传虽有区别,但同属于以义解经,在内容与方式上,均与《左传》完全不同。自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之后,朝廷创办太学,设立五经博士,《公羊传》和《谷梁传》先后被认定为注解《春秋》之作,所解为圣人垂教之义,学成者多成为高官。至西汉末年,非常喜欢《左氏春秋》的学者刘歆,第一次认定《左氏春秋》是为解《春秋》所作,首次改称《左氏春秋》为《春秋左氏传》,使其上升为经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列,由此形成《左传》之名。至此,方才形成历史相传的“《春秋》三传”。

《谷梁传》重点倡导礼仪教化和宗法制度,缓和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从而成为研究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谷梁传》主张严格尊卑贵贱之别,同时希望君王要约束自己的行为,对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

谷梁赤早年曾经做过鲁国官吏,去世后归葬于曹国老家。谷梁赤后裔先在鲁国都城曲阜一带生活,到汉初高祖刘邦到曲阜祭孔时,其后人申请回迁到定陶老家并得到批准。自此,其后人在谷庄一带繁衍生息,后分支相继分出建村,以方位分别命名为西谷庄、西中谷庄、东中谷庄、东谷庄四个自然村,相对于周边明朝之后从山西洪洞县迁徙至此的村庄,成为陈集镇及周边最古老的村庄。在西谷庄谷氏宗祠厅堂后,至今仍保留其始祖谷梁赤的陵墓和石碑。


上一篇:吕后送饭
下一篇:冯玉祥曹州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