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告

下一版>

-- 菏泽日报 -- 版次:[新闻●广告]

冯玉祥曹州之行

冯玉祥是著名的爱国将领,作为一名军人,他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戎马倥偬中度过的,他的一生去过很多地方。在晚清时期,还是清朝北洋军一名下级军官的他还曾到过曹州,留下一段传奇。

1909年,作为北洋军第六镇第一混成协第三营督队官(副营长)的冯玉祥从天津借到济南观操的机会,于端午节后的五月六日从济南动身,到曹州府看望曹州镇总兵陆建章和自己的哥哥冯基道。冯玉祥的母亲游氏是济宁人,冯玉祥的哥哥叫冯基道。冯玉祥和陆建章有亲戚关系,当时,冯基道在曹州府带县队,也就是在菏泽县巡警局当头目,就派了好友谷良友来接冯玉祥。谷良友和冯玉祥关系非常要好,是结拜的兄弟,他们原来同在清军中当兵,因军队裁撤,谷良友被裁后,也到了曹州府县队里谋了个差事。

他们从济南坐着独轮车前来曹州府,走东平县的大路。一路上,他们两人一人一边坐在独轮车上,车夫推一段路,他们就下车走一段,让车夫歇歇力。因为当时民生凋敝,一路上连个饭店也没有,咸菜也买不着。冯玉祥看到沿途的村庄肮脏不堪,妇女缠着小脚,小孩挂着鼻涕,农民在地里干活,人人愁眉不展。冯玉祥觉得老百姓是非常可爱的,只是清政府昏庸无道,才弄得社会落后,国家地位低落,人民生活困苦,这让他很是感慨了一番。

过了巨野县,来到了县南的谷庄村,也就是谷良友的老家时,冯玉祥住了一夜。在吃饭时,谷良友临时拆了块门板当桌子,找几块砖头当凳子,招待冯玉祥吃了烙饼卷炒鸡蛋、炒豆芽,还拌了一大碗黄瓜。两人正吃着,谷良友本家一位六十多岁的大哥听说冯玉祥来了,特意前来找他谈话。这位老先生坐下来,头一句就问:“你置了多少地了?”冯玉祥说:“如今咱们国家衰弱已极,许多地方被外国占去,国家危险到这种地步,自己哪有心思去买产业置产业?我们一切打算都要以国家为重。”但老先生却劝冯玉祥还是置上几顷地,并说谁来做皇帝就给谁纳粮好了。

这让他产生了思考,使他意识到老先生的话很可以代表中国一般老百姓的观念。他分析了这种观念的形成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专制政治造成的,国家是一姓的私产,和自己毫不相干;另一方面,是因为私有制度下,土地分配不均造成的。人们生活所需完全来自土地,没有土地,难得饱暖,所以人们深知土地的可贵,对土地的渴求也就非常迫切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冯玉祥虽然当时是清军的一个低级军官,但他同情底层社会大众,对当时清政府的腐朽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而且,他分析社会现象已经达到了鞭辟入里的高度,其志向和胸怀已经不是一般军官可比的了。

第二天,他们就到曹州府城里,去曹州镇总镇署(今菏泽城区东方红大街与广福街交会处东北角,原菏泽市茶叶公司)拜访了陆建章。因为双方都是军人,两人谈了些军事方面的问题。临别时,陆建章送给了冯玉祥一本名为《彭刚直公奏稿》的书,说:“这本书很有意思,你拿回去仔细读一读。”作为清军的总兵官,陆建章还是想让冯玉祥向清代名臣彭玉麟学习如何升官上进。但这时的冯玉祥思想已发生变化,所以没有过多关注这本书。在曹州府,冯玉祥在哥哥冯基道处盘旋了六七天,两人互相把要谈的话都谈完,冯玉祥就动身去开封,和谷良友一起拜会另一个朋友去了。

冯玉祥的曹州之行让他更加感受到了民间的疾苦,加深了他对当时社会的认识,使他反抗清政府的思想也愈加浓厚了。如今,菏泽大地早已沃野千里、物阜民丰,旧时代的一切已成为历史,革命先驱们的理想已逐渐变为现实。


上一篇:谷梁赤:诲人不倦《谷梁传》
下一篇:王垓:开国将军王振祥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