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匠:绚烂欣看绮席丽 光华添得锦堂春
策划/运斋 庆堂
文/彭 忠
图/妍言 永革 世江 丽敏
1971年在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草席残片,由此将其编织历史追溯到7000年前。由于古人还未发明椅子,上至帝王下至平民都是席地而坐,秦皇汉武都不能免,汉室宗亲刘备也曾操此业养家糊口。
席匠用于编席的材料不一,原料为野生芦苇的称米席或苇席,用高粱秆作原料的称篾席。席按功用划分有睡席、枕席、沙发席和包席;器物如篓、筐、苇席、苇笠、苇囤和捕鱼用的苇折子,装粮食要用踅子席;按花色品种划分,有白席和花席。搬进新房、娶儿媳,少不了一领圈床席。结婚时,围床上墙二周。编织圈床席采用跳一跳三法,并且按要求间隔使用红篾子或白篾子,组成预定图案,如代表吉祥平安的宝瓶,但编成吉祥字句的更多,编好后,整张席看起来犹如一幅幅精美的工艺画。
席匠的编织工艺大体相同,经过去“裤”、破篾子、挑选、舂平、漂洗、染色、再晒、再舂、编织、成品整理等工序。其制作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备料,冬天,把原料收割回来,平铺在场上,一人站碌碡上,用脚前蹬又后蹬,循环往返,直至把芋子碾压得柔韧开裂了,剥去皮叶,雪似的亮铺上土炕,用瓷碗磨去细碎的毛茬,光洁晶滑。席匠按一定的规格截取,预先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其次,席匠按既定的套路进行编织,编织床席用跳二跳四法,选一根作经,压一根作纬,经经纬纬,复复重重,间或以别子将它们挤压瓷实,该收即收,该放即放,纹丝不能乱,乱了纹路就无法编织;一件编织品完工后,要对成品进行修整,关键在四角,要保持九十度的角度。
席匠也有自己的行规,藉此约束业内人士。席匠在大年除夕晚将篾刀、尺板摆放在祖师爷的灵位前,烧香磕头,祈求平安。席匠招收徒弟时,须有人引荐方可接纳,入门时,徒弟向老师磕头行拜师礼。三年期满,徒弟出师,师傅为弟子备下一套工具,让其独闯天下,自立门户,但万不可抢师傅的生意,
席匠业内称为“捉青龙的”,最忌讳刚编织成的器物和席随意蹲坐,其使用的篾刀工具也忌讳被人借用。席匠也有行业秘语,如:篾刀称为“青峰”,筛子称为“万人眼”,篮子称为“抬上”,箩筐称为“坐头”,扫帚称为“光堂”,竹床称为“横身”,珠帘称为“隔阳”等。席匠属于做“扁活儿的”,柳编匠属于做“圆活儿的”。
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提高,各种机械制品和人工合成材料制品充斥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这既使草编工艺品遇到了挑战,又面临着发展的重大契机。
上一篇:与家人吵架,12岁男孩自导自演绑架闹剧
下一篇:又见“麦黄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