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告

下一版>

-- 牡丹晚报 -- 版次:[新闻●广告]

一朵牡丹花,浓浓菏泽情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5月15日下午,首届“中国牡丹之都”(菏泽)卓越贡献奖颁奖典礼举行,对为菏泽牡丹产业发展、牡丹文化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团体进行奖励。获得首届“中国牡丹之都”(菏泽)卓越贡献奖的,除了桑秋华、孙文海两位菏泽人,还有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会长王莲英。

今年已经84岁高龄的王莲英教授,受疫情影响,近日居住在海南,未能莅临菏泽参加颁奖典礼。近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通过电话连线对她进行了采访,了解了她在推动菏泽牡丹产业发展中的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以及她和菏泽父老乡亲多年来结下的浓浓情谊。

“菏泽人民更需要这笔奖金”

“几十年来,我情系牡丹、情系菏泽,一直牵挂着菏泽牡丹产业的发展。”5月18日下午,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拨通了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会长王莲英的电话,她在电话中如是说。

“我记得第一次到菏泽,是1965年前后,跟随我的导师周家琪。”王莲英回忆道,“当时大约住了两三天,期间看了看花,从事了牡丹品种鉴定工作。”

从那时起,她几乎年年来菏泽,有时候一年来很多次。

牡丹品种鉴定、插花艺术展、出席牡丹节开幕式、参加各类牡丹研讨会……几十年来,王莲英已经很难说清她究竟到过菏泽多少次。

“年龄大一点儿的花农,王老师基本上都熟悉、都认识。她来菏泽太多次了,就像一个菏泽人。”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副会长、菏泽市牡丹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陈学湘说。

“王老师今年84岁,比我大11岁。”菏泽牡丹专家赵孝庆说,“从20世纪80年代相识以来,我们几乎年年见面,有时候一年要见很多次,彼此非常熟悉。”

赵孝庆、赵孝知、赵孝崇、刘爱青……采访中,说起这些菏泽牡丹专家的名字,王莲英张口就来,其熟悉程度犹如谈论自己的亲友。

“王老师”,这是一个在中国大地上再普通不过的称谓了,可在菏泽广大牡丹从业者中却特指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王莲英。

“奖金我无论如何不能接受,菏泽人民更需要这笔奖金。”谈起在首届“中国牡丹之都”(菏泽)卓越贡献奖颁奖典礼上,她婉拒30万元奖金的事,王莲英说,“我对菏泽牡丹产业发展所做的贡献,都是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记得多年前,我们每一次到菏泽都非常困难,先到兖州,然后再倒车。”王莲英回忆道,“近年来,菏泽发展取得很大成就,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差距,所以我认为,菏泽人民更需要这笔奖金。”

“饭店没开门,菏泽老乡请我们回家吃饭”

“菏泽是全国乃至全世界面积最大、品种资源最丰富的牡丹基地。多年来,我与菏泽牡丹从业者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王莲英深情地说。

采访中,王莲英饱含深情地向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讲述了几个小故事。

“有一年刚过春节,我们一行到菏泽考察牡丹。当时还没过正月十五,我们发现饭店都没有营业。原来,根据习俗,当时菏泽饭店一般在正月十五之后才开门。”王莲英回忆道,“老乡们把我们请到家里,轮流管饭,我们非常感激,那个场景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中国是东方插花艺术的发源地,自古以来,人们都会借助自然界的花草,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美化生活。中国的插花艺术因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多寄情花草,与山水花草为友,所以既具自然写真的风格又具浓郁的文人气息,融诗、书、画、花于一体,不拘一格,潇洒自如。这是东方插花艺术的特点,也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格。可由于各种原因,中国近现代花艺经历低谷,欧美、日本等国家花艺发展很快。在中国插花领域最有权威的莫过于王莲英,她在中国传统插花传承、教育与发展中做出了巨大的成就与贡献。

“我们曾经在菏泽连续搞了12年插花艺术展。”王莲英说,“我们当时搞插花艺术展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推动菏泽乃至全国的牡丹文化发展,另一方面是为了推动菏泽切花产业的发展。你想,国外对月季、菊花都有非常成熟的切花技术,我们为什么不能推动牡丹切花的发展呢?”

“有一年,我们正在布置花展,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菏泽有关负责同志一直陪着我们,浑身淋得湿漉漉的。”王莲英激动地回忆道,“吃饭时,他们买来烧饼,大家一块吃。布展完毕,他们扶着我们走到车上,然后把我们送到宾馆。”

……

谈起这些发生在多年前的小事,王莲英如数家珍。她对菏泽人民的感情,也许早已浓缩到一个个绣球状的牡丹花冠中了。

“闭关”两个月,写出《中国牡丹品种图志》

在赵孝庆的办公室,珍藏着一本《中国牡丹品种图志》。这是一部关于中国牡丹介绍、栽培技术、品种鉴定的专著。

“这部书出版于1997年前后,对中国牡丹发展史做了总结,王莲英老师任主编。”赵孝庆回忆道。


上一篇:又见“麦黄杏”
下一篇:中国银行菏泽分行集中开展存款保险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