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告

下一版>

-- 牡丹晚报 -- 版次:[新闻●广告]

快子匠:艺巧动斧似无迹 技高运指如有神

筷子伴随中国人民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韩非子·喻者》记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故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象箸即象牙筷,如这一记述可信,公元前11世纪筷子就已经问世,而它的文化也影响了中国人甚至外国人几千年的时间。

筷子是中国常用的饮食工具,通常由竹、木、骨、瓷、象牙、金属、塑料等材料制作,是世界上常用餐具之一,中华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发明于中国,后传至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圆的象征天,方的象征地,对应天圆地方,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其次,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解。同时,使用筷子时,一根为主动,另一根为从动;主动为阳,从动为阴,此为两仪之象。

为了刻意追求筷子的质料和雕饰,有以金、银、铜铸造的,有以玉石、珊瑚雕饰的,古代还有以象牙、犀牛角做成的,不一而足。普通大众使用的多为竹筷、木筷、树脂筷。

筷子匠在城镇有独特的店铺,门面虽然不大,但门口摆放着一扎扎的筷子,这家店便是筷子木器店。也有家庭作坊,一家人分工,一起做。

筷子匠做筷子有六七十道工序,其主要工艺流程是:制作筷子的材料都是竹木最好、最坚实的部分。用刀分割成长7毫米、宽5毫米左右的筷坯,破坯后,将每捆100根放入消毒池中,杀菌消毒。要在阳光充足的条件下,使筷坯晒干。把干燥后的筷坯单头削边,使筷坯一头粗、一头细,细端加工成圆尖状。对筷坯表面进行打磨,使筷坯的每一个部位都能打磨到,使之变得圆润、光滑,打磨后的筷坯称之为筷子。

最后上漆,使其形成一层保护膜,隔离外部细菌。再次进行打磨,打磨后的筷子局部印花,使筷子精美漂亮。

挑选颜色相同、长度相等的筷子放在一起,把制作不完整的筷子挑出去,保证筷子的整体质量。

筷子在我国婚俗、礼俗、丧俗中也常常扮演重要角色,传递着韵味十足的民俗风情,形成了筷子独特的文化现象。

在北方,女儿出嫁时,父亲取出一双红筷子,递给女儿,并说“你们要像筷子一样成双作对,永不分开,‘快快’活活过日子”。

在南方,闹新房的人将纸窗戳破,将红筷子纷纷散入洞房,还要边散筷子边唱:“筷子飞扬,子孙满堂;筷子落地,状元及第。”

筷子也有很多禁忌:敲碗敲筷,是乞丐的传统动作;忌祭筷,即把一双筷子插入给逝者的饭中;忌杂筷,即安排客人使用的筷子色料长短不一致;忌架筷,即用餐结束时把一双筷子架在空碗上有“架空”之意;忌品筷,不可用舌头舔去粘在筷子上的饭菜;忌掏筷,不可手拿筷子在菜盘中扒来扒去;忌点筷,用本人的筷子在菜上点来点去;忌剔筷,拿筷子当牙签;忌迷筷,不可拿着筷子在菜肴上空游移;忌抖筷,在夹食物时,把菜洒落在盘中;忌指筷,用筷子时不可食指前伸;忌贪筷,一只手中应该用筷不用勺、用勺不用筷;忌插筷,用筷子插取盘中食物;忌打筷,别人夹菜时不懂得避让以至筷子打架;忌舞筷,说到兴高采烈时拿筷子当道具手舞足蹈;忌掷筷,给人递筷子时距离远图省事一扔了之。

筷子以自己特异的功能,在中华民族的饮食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上一篇:“如果没有你们,孩子右耳就废了!”
下一篇:自力更生的羚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