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也“唠叨”
即便是再寻常不过的人家,也总会有几句家训传家继世。正如那句,人必有家,家必有训。或是口耳相传,殷切叮咛,或是家书几札,呕心沥血。
家训,多半是简练扼要,毕生的智慧简化成薄薄的一封家书、一两句为人处世的恒言。
中国最早的家训《诫伯禽书》,周公就言简意赅,告诫儿子伯禽身居高官要职也要谦虚谨慎。晚年的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同样直截了当,劝勉诸葛瞻勤学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包拯的家训与他为人一般,不讲情面,不好通融,且足够短小精练。耳提面命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刻在石头上,放在堂屋,可想而知,精简至极。
当然,也不乏“唠叨”的家训。
千余年不佚的《颜氏家训》,更是面面俱到,修身、治家、处世、为学,处处指点迷津。七大卷,二十多篇条目,唯恐有所疏漏。
清时脍炙人口的《朱子家训》《弟子规》,也开始多了絮叨,不再只有几句金玉良言,反倒添了不少小事上的叮嘱。“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像极了母亲没完没了的絮叨:天亮了,快起床扫地呀,屋里屋外都要打扫干净;天黑了,快去睡觉吧,记得关好门窗……“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也像极了父亲的促膝相谈:不好的事再小也不能做,一旦做了,家人担忧不说,你也失了人品不是?
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的家书,也多是一封接着一封的家常话: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得大奖别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荣辱感。距离不是问题,远洋之外的傅聪也无法“逃脱”父亲的唠叨。
但这唠叨,并不是空唠叨,如同傅雷信中所言,长篇累牍的纸上唠叨,一为讨论艺术,二为激发感想,三为训练文笔与思想,四为做一面“镜子”。不同于重复地说一些无效、毫无意义且负面的话,这份“切嘱切嘱,千万千万”的唠叨,从来都是语重心长地倾囊相授。
每个家庭,都从不缺少苦心孤诣的父母。一遍遍教导我们独立勇敢,一遍遍叮嘱我们注意健康,这份唠叨,何尝不是自力更生、敬畏生命这样最朴素的家训呢?无需立字成训,却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弯路险峰,指引着康庄坦途。
上一篇:和自己的平凡和解
下一篇:难忘慈母布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