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告

下一版>

-- 牡丹晚报 -- 版次:[新闻●广告]

秋虫争霸,小蟋蟀要“闯”大市场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它,曾在《豳风·七月》里吟唱;

它,曾在《古诗十九首》中哀鸣;

它,曾在鲁迅的百草园中弹琴;

它,曾在流沙河的笔下,跳过台湾海峡,在台北上空悄悄降落……

它,就是蟋蟀。

金秋时节,这只蟋蟀再度鸣唱在2020菏泽中华蟋蟀博弈友谊邀请赛上。

蟋蟀,古称促织,俗称蛐蛐儿,是我国具有悠久赏玩传统的鸣虫。

与其他昆虫相比,蟋蟀个头不如蝈蝈,声响不如知了。它究竟有什么魅力,令无数人为之折腰?近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一些蟋蟀爱好者,听他们分享了蟋蟀的故事。

菏泽蟋蟀,“论剑”争雄

秋风起,蟋蟀鸣。

提虫、起闸、交口、单叫、落闸……9月19日,2020菏泽中华蟋蟀博弈友谊邀请赛在山东杨湖酒业有限公司举行。

上午9时,比赛开始,蟋蟀分组进入比赛现场-一只椭圆形透明器皿。

“赛场”由一个闸板分成“楚河汉界”,两只即将参加比赛的蟋蟀由引草员带到这里“热身”。“赛场”一旁,各队其他准备参赛的蟋蟀在一只只小盅里“候场”。

除了“赛场”和闸板,提笼也是必不可少的。

提笼的造型有点儿像锤子,不过,“锤头”部分是空心的,这就是笼,较长的柄方便于蟋蟀爱好者提拿。一般赛前蟋蟀进场,蟋蟀爱好者要把蟋蟀从罐里赶进提笼,然后放进“赛场”。比赛结束后,把蟋蟀“请”出赛场,送回蟋蟀罐里。

两只蟋蟀真正争斗的时间非常短,所以比赛开始前,蟋蟀爱好者们都瞪大眼睛、凝神屏气地观看。

两只蟋蟀起初在“赛场”的两个半区,引草员用草芡挑逗争雄双方,以激发它们的斗志。

“比赛开始!”随着裁判员一声令下,闸板提起,两只蟋蟀正式比赛。就像古时候的武林高手过招,两只蟋蟀先是对峙、观察,然后试探。

突然,一只蟋蟀猛地发起进攻,冲着对方狠狠地撕咬起来,对方也不示弱,用力跳起反扑。牙对牙,头对头,几个回合下来,一只蟋蟀调头逃跑,另一只蟋蟀昂首长鸣,发出胜利的鸣叫。

为便于广大蟋蟀爱好者观看比赛,比赛全程由一台摄像机近距离拍摄,投映在主席台上的大屏幕上。广大蟋蟀爱好者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观看直播,不时发出赞叹声、助威声、呐喊声。

比赛现场,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见到一台小小的蟋蟀秤。

一名蟋蟀爱好者介绍,在正规的比赛中,蟋蟀比赛前都要称重,就像参加举重、拳击比赛一样,斗蟋蟀也是按重量级别进行的。  

经过多轮激烈竞争,菏泽一队夺冠。

本次比赛由菏泽市收藏家协会、山东杨湖酒业有限公司主办,旨在传承、弘扬蟋蟀文化,打造菏泽蟋蟀品牌。

据菏泽市收藏家协会会长宋新明介绍,菏泽中华蟋蟀博弈邀请赛从2011年首次举办,截至目前已经整整10年。菏泽市收藏家协会蟋蟀文化委员会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下,经过精心等划,按时在每年金秋时节举办中华蟋蟀博弈邀请赛,这已经成为菏泽蟋蟀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件盛事。

蟋蟀好抓,“好虫”难寻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的这首名诗《夜书所见》,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儿童夜晚捕捉蟋蟀的美好画面。

“逮蟋蟀的最佳时间一般在农历七夕前后,通常在夜晚进行,有时一逮就是一个通宵。”菏泽资深蟋蟀爱好者赵大雷说,捉蟋蟀可不是个干净活,捉时要穿上破衣破裤,怕庄稼划脸、划耳朵的话,还得戴上帽子,每次捉完蟋蟀都是一身臭汗。

从赵大雷的描述中,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的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幅图画:漆黑的夜晚,三五个蟋蟀爱好者出现在一片玉米地里,他们头顶头灯、手提手电筒,一边蹑手蹑脚地拨开玉米秸秆,一边侧耳倾听。蟋蟀出现了,一名蟋蟀爱好者探出网兜,猛地往地上一扣。头灯照射处,一只蟋蟀已经落网。他随即从挎包里取出蟋蟀罐,罐口对准网兜,轻抖手腕,蟋蟀顺势跃入罐中。

天亮前,几个人拿着自己的“战胜品”会互相比较一番。赵大雷捉到的蟋蟀在个头和品种上往往获得不少称赞。

赵大雷说:“捉蟋蟀有一个窍门,就是一般在晚上12点之后行动。通过多年积累的经验,后半夜钻进玉米地一听,很容易确定哪只蟋蟀是‘好虫’。”  

据几名蟋蟀爱好者介绍,抓蟋蟀的过程有很多讲究:要考虑蟋蟀的生活习惯,比如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这就锁定了一个捕捉范围;抓蟋蟀通常都是在晚上进行,白天蟋蟀很少出来,基本不鸣叫;在抓蟋蟀时,要仔细地听其叫声,一只好蟋蟀的叫声是特别明亮的。


上一篇:愿你在大城市生活过
下一篇:工行菏泽分行 强化政治监督从严治行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