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喝粥不糊涂
在鲁西南老家,冬天时人们特爱喝糊涂。老话讲:“一天三顿喝糊涂,咸菜疙瘩拌里头,吸溜吸溜碗里豆,数九寒冬暖心口。”“糊涂,喝糊涂。稀里糊涂到年头!”等等,这些方言俚语便是佐证。
家乡的糊涂与粥相仿,但以白面或棒子面兑水成面糊“插”在沸腾的锅中,反复搅匀,等再煮沸后即可食用,只是多了“插糊涂”环节。为何爱喝?因其由地瓜、花生、山药、黄豆、麦仁等单一或多种组合熬,既营养丰富又美味;做糊涂时,锅中水煮着豆,锅篦笼可蒸菜馏馒头,一火一锅就是一顿饭,既简便又能填饱温暖。
饭时,男人端着一口又宽又深的瓷碗盛好糊涂,夹些咸菜搁在碗中,烫得左手倒右手,右手倒左手,匆匆出了门,蹲在向阳处和别家男人们喝着糊涂侃大山。孩子们则直勾勾地盯着一勺又一勺白糖撒在碗中,然后迅速抢夺自认糖多的一碗,哭闹在所难免,却被各自碗中多一勺白糖轻松解决。妇女们又点起灶火烧水准备刷锅洗碗,一桶泔水喂鸡鸭、猪羊等家禽们拌食料。待孩子们背书包去上学,男人又出了门,她们才倚在厨房门口,端起微热的碗,慢慢地细品这糊涂味道,又看了看鸡鸭、猪羊,被饲养得个个肥胖,转身抓把棒子粒撒在院里,顿时院里鸡鸣羊叫热闹起来,她们的心跟着欢呼雀跃,盼望着过年,而一个好年就在眼前。
但腊八节一到,就不许喝糊涂,更不许说“糊涂”二字。我们小孩们常被长辈们说叨着:“过了腊八就是年。糊里糊涂一年了,过年了醒醒脑,别让糊涂迷了小孩眼。”要是谁家小孩吵着闹着喊喝糊涂,准被家里大人抱起来脱下棉鞋,强迫着赶紧往鞋底“呸呸呸”三声,再穿上蹦几下,以避晦气。那腊八不喝糊涂,喝什么?喝腊八粥,这碗不插糊涂的腊八粥正唤来童年时的年味。
家家户户总比着起早煮腊八粥。男人们拉风箱看火,女人们洗刷掌锅,小声谈着收成和年货,一锅聚花生、黄豆、红豆、红枣、小米等的腊八粥正在锅中咕嘟咕嘟地煮着,隆冬的凌晨已是炊烟袅袅,香醇的味道叫醒了寒冷的村庄和贪睡的孩子们。待腊八粥煮好,女人们把第一碗色泽鲜艳、香味扑鼻的腊八粥敬给祖先和百神,虔诚地祈祷着:“腊八到了,喝俺家的腊八粥,过好年。”又嘱托我们小孩给左邻右舍送碗腊八粥尝尝以示邻里和睦。端着烫手的深碗和诱人的腊八粥小心翼翼地走去,又急切地返家,匆匆捧起母亲盛好的一碗百家汇聚的腊八粥,贴着碗边转着圈地吸溜吸溜,让热粥的香味在嘴中反复滚烫品尝,打开舌尖每处的触觉。
全家老小围坐在厨房菜板前,几道简单的农家菜蔬,增添了粥的美味,顿觉唇齿留香,浑身暖和。其实,这腊八粥求的是平安,送的是感情,喝的是团圆,而飘散在厨房的烟气是千百年延续传承的喜气。
“过腊八,飘雪花,明明白白把年画。娘缝褂,爹抓鸭,小孩嘴里塞糖瓜。”腊八节后,糊涂绝不再喝,粥也少煮,而杀鸡宰羊,割肉炖鱼,一日三餐丰盛起来。人们数着日子,小孩们唱着童谣:“二十三,糖瓜沾;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买豆腐;二十六,切块肉……”分工合作开始购置年货,打扫卫生,布置居室,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来。
过新年,有饺有酒,大鱼大肉,干果甜食轮番对羸弱的肠胃猛烈喂食,被弄得疲劳倦怠,又怀念起“喝糊涂”的清贫日子。但无人敢违背“过年不喝糊涂”的风俗,只好忍着想念,忍着馋。
正月十六,年刚过。急忙端起一碗糊涂,吸溜一口入了胃,心神安宁,浑身生劲,向着幸福生活信心满满再出发。
上一篇:徜徉在书海
下一篇:动画电影为开年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