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年,菏泽交出新时代的靓丽答卷
9月1日,“山东这十年·菏泽”主题新闻发布会举行,市委书记张新文就我市全力打造“231”特色产业体系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进行回答。
回望这十年,一个个大项目频频落地、一个个大企业拔地而起,菏泽经济实现了从弱变强,从单一向多元的蝶变。这得益于我市“工业强市”战略的信心决心一以贯之、坚定不移,得益于“231”特色产业体系的全力构建,得益于菏泽产业发展的全面重塑。
“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我市全力打造优势突出、相互支撑的‘231’特色产业体系,精准点燃重点产业‘引爆点’,以重点突破打破低层次平衡、带动全局发展。”张新文说。
据介绍,“2”是指全流程打造生物医药和高端化工“两大核心产业”。围绕生物医药产业,我市改变过去重资产、拼政策的传统路子,一方面注重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另一方面积极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优势,做强引导基金,引进培育创投、风投,特别是高标准规划建设占地4平方公里的现代医药港,目前已签约落地项目45个、总投资近140亿元。近三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投资额年均增长64%,规上企业产值年均增长30%,在全省区位商3年提高2.06、达到7.04,有望两年内形成千亿级产值、4年后达到百亿级税收。
我市把高端化工作为财源型支柱产业持续提质扩能,依托9个省级化工园区,突出绿色化、高端化、精细化方向,实施了东明石化300万吨/年减油增化、劲海化工100万吨资源综合利用、旭阳集团尼龙系列产品生产基地等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产业加速迈向中高端。未来5年,菏泽高端化工产业将达到4000亿级,实现规模翻番,成为引领区域、辐射全国的化工“航母”。
“3”是指高品质提升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机电设备制造、商贸物流“三个优势产业”。今年上半年,全市规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173家,实现营业收入753.9亿元、增长18.7%。
“1”是大力度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一批新兴产业集群”。我市大力推进主导产业有序更替,新兴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大数据、石墨烯、5G微基站等新产业无中生有、快速膨胀,奠定了转型升级的坚实基础。
践行黄河战略中的“菏泽担当”
9月1日,“山东这十年·菏泽”主题新闻发布会举行,市委书记张新文就我市如何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介绍有关情况。
黄河流经我市东明、牡丹区、鄄城和郓城。作为黄河入鲁第一市,菏泽在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中担负着重要使命,为此,我市突出菏泽特色和比较优势,明确了打造黄河生态经济带、黄河文化旅游带、黄河故道生态旅游产业带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三带一区”的目标定位,努力在服务和融入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中展现菏泽担当、交好“菏泽答卷”。
在推动生态修复和保护上,我市持续推进沿黄生态保护带建设,黄河工程管理范围内土地绿化率达95%,初步建成“临河防浪林、堤顶行道林、淤区适生林、背河护堤林、各类防护草皮全覆盖”五位一体的生态屏障体系,境内黄河水质逐年改善,绿量逐年增长,土壤环境安全,空气质量优良。
在筑牢黄河安澜屏障方面,我市不断加大防汛投入力度,强化综合性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加快河道滩区综合提升治理、河段控导续建加固等工程,确保黄河长久安澜。尤其是举全市之力投入150多亿元,集结8万工程建设者,历经5年日夜奋战,如期高标准完成了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这个菏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民生工程,圆了14.6万滩区群众祖祖辈辈的“安居梦”。
为持之以恒推动高质量发展,我市聚焦融入全省黄河科创大走廊、黄河现代产业合作示范带,着力做好“去、提、增”三篇文章。对沿黄4县区进行国土空间论证,立足黄河滩区生态优势,高起点、差异化培育特色产业,中药材、富硒作物、设施蔬菜等高效农业蓬勃发展,东明县万亩虎杖园、鄄城县4000亩黄桃种植基地渐成规模,滩区产业基础越来越扎实,昔日贫穷落后的黄河滩正蝶变为“幸福滩”。
着力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
干事创业,干部是关键。近年来,菏泽干部队伍能力素质、精神面貌有了明显转变。在9月1日举行的“山东这十年·菏泽”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市委书记张新文围绕我市如何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和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介绍了有关情况。
“改变落后面貌,最关键的是‘抓好党的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张新文说,菏泽厚重的历史文化,涵养了广大干部吃苦耐劳、担当奉献的优秀品质,但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思想不解放、能力跟不上、作风不过硬等问题,成为制约发展的最突出短板。为尽快补齐短板,我市全面落实20字好干部标准,聚焦事业需要选干部、强素质、严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取得扎实成效。
上一篇:这十年,菏泽在后来居上征程中迈出坚实步伐
下一篇:“线上开学”第一天,师生“云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