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备六年,倾尽心血讲牡丹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自2017年开始,荣宏君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美术史系列专题。他当时便产生这样一个想法,去录制一个以牡丹为题材的讲座,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菏泽牡丹,走近菏泽牡丹。
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荣宏君于2021年决定开讲牡丹专题。这个专题的名字叫《翰墨天香》,它从艺术史出发,以历代优秀的牡丹题材书画作品为主线,来梳理中国牡丹的发展演变史。
诞生于曹州的两部牡丹图谱
“明清交替,战火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曹州地区经济遭受到严重破坏。到了康熙时期,经过二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曹州牡丹也得到全面复苏。”荣宏君说。
当时,曹州牡丹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牡丹名园辈出。“到了万历末年,曹州牡丹集中在现在的菏泽城东、城北一带,放眼望去,连阡接陌。私家花园星罗棋布,比较著名的牡丹园有何园、赵花园、桑篱园等,在这些花园中,何园的牡丹最为出名。”荣宏君说。
清初江南织造曹寅喜爱牡丹,曾留下这样的诗句:“可知国色无兼美,刚数曹州又亳州。”曹寅的这两句诗,说明在明末清初时期,曹州已经成为天下牡丹栽培中心。所以康熙时期的《曹县志》说:“亳州寂寥而盛世悉归曹州。”
康熙七年,山东沾化人苏毓眉到曹州出任儒学学正。康熙八年谷雨前后,曹州牡丹盛开,苏毓眉游遍各个牡丹名园,发现曹州牡丹种植面积大、品种多,感叹“至明而曹南牡丹甲于海内”,可惜康熙以前还没有人专门写过曹州牡丹谱录,于是苏毓眉就潜心写成《曹南牡丹谱》一书。这是有关曹州牡丹最早的一个专门谱录。
《曹南牡丹谱》是曹州历史上第一部牡丹谱录,但它并不是最完备的一个牡丹谱。120年后的乾隆末年,一位著名学者、大书法家的到来,才促生了曹州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个牡丹谱《曹州牡丹谱》。
乾隆五十七年二月,山东学政翁方纲来曹州视察教育工作。曹州牡丹名声远扬,可惜翁方纲来时不是花季,他交代曹州重华书院的讲席老师余鹏年,让他给曹州牡丹修谱。余鹏年牢记翁方纲的嘱托,当年花开的时候,他组织人走遍当地牡丹名园,写成《曹州牡丹谱》,记录了56个牡丹品种,其中大部分都是康熙以后培育的牡丹新品。
这部牡丹谱是现存最全面的关于曹州牡丹的文献,后人也把它和薛凤翔的《亳州牡丹史》,看做明清牡丹史上最为重要的两部著作。
张伯驹和曹州牡丹结缘
曹州牡丹精品源源不断地供奉皇宫,从这里又开枝散叶,走向全国各地,比如大收藏家张伯驹就因此和曹州牡丹结缘。
张伯驹一生喜爱花草,在旧居丛碧山房就辟有专门的牡丹园。丛碧山房原名似园,张伯驹于1925年购得。这座宅子占地十五亩,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皇城根下,据说这里曾经是大太监李莲英的别墅,院子里的牡丹都是从皇宫移栽出来的,已经有近二百多年的花龄。
荣宏君介绍,后在搬离丛碧山房的时候,张伯驹特意移走了院子里最心爱的三棵牡丹,一棵名字叫大红翦绒,另外两棵名字叫藕荷裳。张伯驹精心养护这三棵牡丹,每年谷雨以后,牡丹花开,满园飘香。
关于藕荷裳的品种和来源问题,曾邀请菏泽牡丹专家赵孝知鉴赏。赵孝知认为这棵牡丹是一个古老的品种,原名应叫锦帐芙蓉,这个品种应该是菏泽当年进献给清宫的。对于藕荷裳这个牡丹名品来源于菏泽,博学多识的张伯驹先生是应该有所了解的,1974年,谷雨过后,院中的藕荷裳如约盛开,这一年的牡丹花大如斗,足足开了有六十多朵。看着这棵来自菏泽的古老牡丹依然生机勃勃,张伯驹先生即兴赋诗:“过眼盛衰亦刹那,曹州更比洛阳多。残英落并杨花落,出塞明妃雪满驼。”
郑板桥《咏牡丹》花落菏泽
今天的郓城县博物馆收藏着一幅郑板桥的书法作品《咏牡丹》。那么这幅书法作品是怎么被郓城县博物馆收藏的呢?这就牵扯到郑板桥的履历和郓城籍的爱国收藏家夏溥斋先生。
“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他曾经在曹州府下辖的范县作了5年知县,在曹州大地上留下数不清的书法绘画作品,可是这幅牡丹诗轴却是其唯一的咏牡丹的书法作品。”荣宏君介绍,“我在考察牡丹诗轴的过程中,又了解到爱国收藏家夏溥斋先生的故事。”
夏溥斋出生于1883年,他精通音律和金石书画鉴赏,收藏大批的古琴、书画和佛教造像。
1956年,夏溥斋先生把古代石刻等11件重要文物捐赠给北京故宫博物院。1960年以后,已至暮年的夏溥斋决定要把自己毕生收藏的珍贵文物、书画、古琴陆续捐赠给国家,其中把北宋刘安世所造七弦古琴等九件文物捐赠给了北京历史博物馆,捐赠给山东省博物馆60件,又把剩余的300件历代珍贵书画捐赠给老家郓城县。这其中就包含两件郑板桥的书法精品,一件是《刘禹锡七律诗轴》,另外一件就是《咏牡丹》。就这样,郑板桥的《咏牡丹》诗轴来到了他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古曹州,与菏泽这片热土再续前缘。
对家乡牡丹抱有别样情怀
上一篇:菏泽学者央视《百家讲坛》开讲“牡丹”
下一篇:中央财政下达100亿,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