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8年02月29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B1]
王梁人的蘑菇情结
2000年秋,一种叫双孢菇的蘑菇新品在定陶县马集镇王梁村开始安家落户,从此与王梁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八年来,这个神奇的小蘑菇曾使王梁人一度“暴富”,出尽风头,吸引了胡锦涛总书记前来参观,并两次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的屏幕;也曾使王梁人一度“颓丧”,血本无归,全村背上了上千万元的银行贷款,给他们带来了忧愁、悲伤和失望。如今的王梁人,时刻牢记着总书记的嘱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这个小蘑菇逐渐培育成了全村的支柱产业,成了名副其实的“摇钱树”。
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王梁人
据专家介绍,双孢菇又叫白蘑菇,因每片菌褶两侧棒状的担子顶端里均有两个孢子而得名,它的营养是蔬菜的4—12倍,长期食用可抑制肿瘤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是国际市场上的抢手货,经济价值非常高,种植前景十分广阔。
对于这个陌生的小蘑菇,很多人望而却步,问而不种。双孢菇的经济价值引起了王梁村党支部书记王洪军的浓厚兴趣,他特地跑到县多种经营办公室咨询。当他了解到种植双孢菇可用麦秸做基料,生长温度在4—30℃,很适宜在定陶推广时,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项目。回家后,他带领12户村民在村北头的荒地里挑起了13座菇棚,每个棚占地300平方米,共种了3900平方米的双孢菇,当年每个棚纯收入达2000元。可观的效益,对于苦无致富门路的王梁人,无疑是天上掉下的大陷饼。菇农乐了,周围群众眼红了,直后悔当初没有跟着种。从此,双孢菇走进了王梁人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2001年,烟台九发集团在定陶建立了分公司,主导产业就是搞双孢菇深加工。这年,在九发集团的带动下,双孢菇在王梁得到进一步扩种,菇棚发展到36个,栽培面积达到15000平方米,产量比2000年提高了3倍。当地政府部门积极协调,九发公司与王梁菇农签订了供销协议,实行保护价收购,解决了王梁人卖菇难题。到了采菇季节,九发公司在王梁蹲点收购,由于市场价格好,当年每个棚平均纯收入达5000元。
总书记亲临菇棚慰问
连续两年的高效益,大大刺激了王梁人的神经,九发的到来,消除了菇农的后顾之忧。2003年,王梁人全村总动员,筹集资金1380万元,全村共建起633个菇棚,户均2.6个棚,村支书王洪军一家就挑了17个,双孢菇栽培面积一下子膨胀到20万平方米。这一年,王梁人种植双孢菇的热情空前高涨,他们满怀着尽快致富,早早过上好日子的愿望,天天围着双孢菇转。
天有不测风云。自从下种后,老天就三天两头下雨,形成了严重内涝,菇棚被雨水淋泡得塌的塌、倒的倒。望着不期而至的天灾,菇农没有退缩,他们奋力抢救。好不容易熬到了出菇季节,没想到屋漏偏逢连阴雨,由于盲目扩种,急于求成,3个技术员远远不够用,技术服务跟不上趟,再加上阴雨天气的影响,大多菇棚严重感染,杂菌层生,造成双孢菇大面积减产,上千万的投入付之东流。王梁人的心碎了。这个曾使王梁人高兴不已的小蘑菇,又一下子把他们带入到深深的痛苦之中。
2003年11月14日,菇农杨光彩做梦也想不到,胡锦涛总书记亲自走进了他的菇棚,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前来慰问。总书记认真听取了汇报,肯定了王梁村发展双孢菇生产的路子,并亲切地嘱咐他们,不要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要进一步创新种植方式,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把双孢菇生产做大做强。总书记的嘱咐,使王梁人很快走出了痛苦的阴影,王梁人认真进行自我反省,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很快又找出了一条又好又快的发展模式。
挥之不去的蘑菇情结
2003年的大雨,冲毁了王梁人的蘑菇大棚,但始终没有冲掉他们的蘑菇情结。县人大代表、王梁村菇农李启潮认为:2003年,王梁人之所以吃亏,主要吃在盲目扩张上,吃在棚体结构上。
2004年的春节刚过,马集镇党委书记陈承杰就带领工作小组,进驻王梁村,深入每一个农户,进行调研,历时一个多月,写出了两万多字的关于王梁村双孢菇的调查报告。报告明确指出,发展双孢菇生产是一项朝阳产业,是一项让农民尽快脱贫致富的短平快项目,如果因一时的挫折而放弃是不理智的,双孢菇生产大有可为,政府部门应大力支持。报告认真总结了王梁村的经验教训,指出技术服务是发展双孢菇的重要保障,政府部门要自觉承担起菇农的培训工作,尽快为王梁村培养出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人才,满足菇农扩大再生产的需要;要积极创新改造菇棚墙体,尽快找到适合当地实际的种植方式,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要进一步提高村民自治能力,摒弃小农意识,创建双孢菇专业合作社,完善自我服务,走“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发展模式,降低市场风险。
这一年,马集镇政府积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人才培训模式,先后组织菇农4次到双孢菇种植规模较大的河南省夏邑参观学习,6次邀请省知名专家到王梁村开办培训班。当年,王梁村有27名菇农取得了专业技术资格证书。镇农委干部、农艺师董进军自觉承担起改造棚体的任务,吃住都在王梁,在村里自费建起了第一座砖体大棚,在种植模式上认真吸取夏邑的种植经验,实行立体栽培,将传统的一层,发展到5层,使棚体占地面积一下子减少了五分之四,而且大大方便了消毒与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尽管这年又是一个多雨的年头,他的大棚一点也没受灾,创造了每平方米15公斤菇的好收成,从此拉开了王梁人科学种菇的序幕。
小蘑菇迎来了大发展
又经过两年的探索,王梁人的菇棚全部改造完毕,清一色的砖体结构,大大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层架式立体栽培种植模式的推广,提高了土地的集约程度,有效缓解了菇棚发展用地矛盾,仅此一项,王梁村可节约用地800余亩。
2007年,王梁人自发成立了山东定陶王梁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山东省第一家食用菌协会,提高了菇农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双孢菇的集约化生产。在大棚建设上,由合作社统一购料、统一建造;在筹集资金上,合作社成立联保小组,由小组与信用社签订协议;在产品销售上,由合作社与龙头企业洽谈价格,统一销售;在技术服务上,合作社统一购菌,统一购药,统一消毒。合作社的成立,使王梁的双孢菇生产实现了标准化,有效地提高双孢菇的品质。
小蘑菇终于迎来发展的春天。2006年,王梁小区双孢菇种植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棚均收益4000元;2007年,王梁双孢菇种植面积提高到30万平方米,春节前菇农平均每人可增加收入600元。菇农李启潮靠种植双孢菇发了大财,先后供养了4个孩子上大学,他逢人便说:“如果不种双孢菇,恐怕我连一个大学生也供应不起。”镇技术员董进军,以“菇”为媒,在王梁村找到了另一半,幸福地成了家,最近他又被县多种经营办公室选拔走,负责全县双孢菇的推广;2008年,他利用双孢菇与大棚蔬菜生长习性的互补性,提出了“前菜后菌”连体种植的菌菜模式,正在试验阶段,技术成功后每个大棚可提高收益2000元。 陈西党 马红德
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王梁人
据专家介绍,双孢菇又叫白蘑菇,因每片菌褶两侧棒状的担子顶端里均有两个孢子而得名,它的营养是蔬菜的4—12倍,长期食用可抑制肿瘤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是国际市场上的抢手货,经济价值非常高,种植前景十分广阔。
对于这个陌生的小蘑菇,很多人望而却步,问而不种。双孢菇的经济价值引起了王梁村党支部书记王洪军的浓厚兴趣,他特地跑到县多种经营办公室咨询。当他了解到种植双孢菇可用麦秸做基料,生长温度在4—30℃,很适宜在定陶推广时,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项目。回家后,他带领12户村民在村北头的荒地里挑起了13座菇棚,每个棚占地300平方米,共种了3900平方米的双孢菇,当年每个棚纯收入达2000元。可观的效益,对于苦无致富门路的王梁人,无疑是天上掉下的大陷饼。菇农乐了,周围群众眼红了,直后悔当初没有跟着种。从此,双孢菇走进了王梁人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2001年,烟台九发集团在定陶建立了分公司,主导产业就是搞双孢菇深加工。这年,在九发集团的带动下,双孢菇在王梁得到进一步扩种,菇棚发展到36个,栽培面积达到15000平方米,产量比2000年提高了3倍。当地政府部门积极协调,九发公司与王梁菇农签订了供销协议,实行保护价收购,解决了王梁人卖菇难题。到了采菇季节,九发公司在王梁蹲点收购,由于市场价格好,当年每个棚平均纯收入达5000元。
总书记亲临菇棚慰问
连续两年的高效益,大大刺激了王梁人的神经,九发的到来,消除了菇农的后顾之忧。2003年,王梁人全村总动员,筹集资金1380万元,全村共建起633个菇棚,户均2.6个棚,村支书王洪军一家就挑了17个,双孢菇栽培面积一下子膨胀到20万平方米。这一年,王梁人种植双孢菇的热情空前高涨,他们满怀着尽快致富,早早过上好日子的愿望,天天围着双孢菇转。
天有不测风云。自从下种后,老天就三天两头下雨,形成了严重内涝,菇棚被雨水淋泡得塌的塌、倒的倒。望着不期而至的天灾,菇农没有退缩,他们奋力抢救。好不容易熬到了出菇季节,没想到屋漏偏逢连阴雨,由于盲目扩种,急于求成,3个技术员远远不够用,技术服务跟不上趟,再加上阴雨天气的影响,大多菇棚严重感染,杂菌层生,造成双孢菇大面积减产,上千万的投入付之东流。王梁人的心碎了。这个曾使王梁人高兴不已的小蘑菇,又一下子把他们带入到深深的痛苦之中。
2003年11月14日,菇农杨光彩做梦也想不到,胡锦涛总书记亲自走进了他的菇棚,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前来慰问。总书记认真听取了汇报,肯定了王梁村发展双孢菇生产的路子,并亲切地嘱咐他们,不要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要进一步创新种植方式,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把双孢菇生产做大做强。总书记的嘱咐,使王梁人很快走出了痛苦的阴影,王梁人认真进行自我反省,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很快又找出了一条又好又快的发展模式。
挥之不去的蘑菇情结
2003年的大雨,冲毁了王梁人的蘑菇大棚,但始终没有冲掉他们的蘑菇情结。县人大代表、王梁村菇农李启潮认为:2003年,王梁人之所以吃亏,主要吃在盲目扩张上,吃在棚体结构上。
2004年的春节刚过,马集镇党委书记陈承杰就带领工作小组,进驻王梁村,深入每一个农户,进行调研,历时一个多月,写出了两万多字的关于王梁村双孢菇的调查报告。报告明确指出,发展双孢菇生产是一项朝阳产业,是一项让农民尽快脱贫致富的短平快项目,如果因一时的挫折而放弃是不理智的,双孢菇生产大有可为,政府部门应大力支持。报告认真总结了王梁村的经验教训,指出技术服务是发展双孢菇的重要保障,政府部门要自觉承担起菇农的培训工作,尽快为王梁村培养出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人才,满足菇农扩大再生产的需要;要积极创新改造菇棚墙体,尽快找到适合当地实际的种植方式,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要进一步提高村民自治能力,摒弃小农意识,创建双孢菇专业合作社,完善自我服务,走“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发展模式,降低市场风险。
这一年,马集镇政府积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人才培训模式,先后组织菇农4次到双孢菇种植规模较大的河南省夏邑参观学习,6次邀请省知名专家到王梁村开办培训班。当年,王梁村有27名菇农取得了专业技术资格证书。镇农委干部、农艺师董进军自觉承担起改造棚体的任务,吃住都在王梁,在村里自费建起了第一座砖体大棚,在种植模式上认真吸取夏邑的种植经验,实行立体栽培,将传统的一层,发展到5层,使棚体占地面积一下子减少了五分之四,而且大大方便了消毒与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尽管这年又是一个多雨的年头,他的大棚一点也没受灾,创造了每平方米15公斤菇的好收成,从此拉开了王梁人科学种菇的序幕。
小蘑菇迎来了大发展
又经过两年的探索,王梁人的菇棚全部改造完毕,清一色的砖体结构,大大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层架式立体栽培种植模式的推广,提高了土地的集约程度,有效缓解了菇棚发展用地矛盾,仅此一项,王梁村可节约用地800余亩。
2007年,王梁人自发成立了山东定陶王梁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山东省第一家食用菌协会,提高了菇农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双孢菇的集约化生产。在大棚建设上,由合作社统一购料、统一建造;在筹集资金上,合作社成立联保小组,由小组与信用社签订协议;在产品销售上,由合作社与龙头企业洽谈价格,统一销售;在技术服务上,合作社统一购菌,统一购药,统一消毒。合作社的成立,使王梁的双孢菇生产实现了标准化,有效地提高双孢菇的品质。
小蘑菇终于迎来发展的春天。2006年,王梁小区双孢菇种植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棚均收益4000元;2007年,王梁双孢菇种植面积提高到30万平方米,春节前菇农平均每人可增加收入600元。菇农李启潮靠种植双孢菇发了大财,先后供养了4个孩子上大学,他逢人便说:“如果不种双孢菇,恐怕我连一个大学生也供应不起。”镇技术员董进军,以“菇”为媒,在王梁村找到了另一半,幸福地成了家,最近他又被县多种经营办公室选拔走,负责全县双孢菇的推广;2008年,他利用双孢菇与大棚蔬菜生长习性的互补性,提出了“前菜后菌”连体种植的菌菜模式,正在试验阶段,技术成功后每个大棚可提高收益2000元。 陈西党 马红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