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8年07月04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3]
(上接第A
1
版)副处级干部,10名同志经过岗位交流被调整到新的工作岗位。充实调整了24个基层党组织,科学规划学生党支部的设置,由原来的14个增加到32个,进一步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狠抓人才培养与科研教学。一流的人才培养离不开一流的师资队伍。菏泽学院实施“人才兴院”战略,启动了“教学名师工程”,“师德建设工程”,通过社会招聘、退休返聘多种渠道引进高层次、高素质的教师,建立了一支实力雄厚、年龄结构合理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和一支爱岗敬业、德才兼备的管理队伍。先后引进硕士以上人才达到349名,其中博士15名,高级职称人员超过40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55人,副高级职称363人。这些专家教授以及聘任的142名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专家及社会名流担任兼职教授,成为学院办学的人才资源宝库。
与此同时,学校还充分发挥现有专家教授对中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社会科学系副主任杨冬云就是学校自己培养的年轻博士、副教授,她自2005年6月博士研究生毕业回校工作至今已3年的时间,共承担了社科系2个年级的专业课程,并先后主持省社科规划办重点课题一项,厅级课题一项,校级课题两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多篇,获得的山东省社科奖填补了菏泽学院多年来省级社科奖项空白。
——突出质量、特色这一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几年来,学院始终狠抓“教育质量、突出特色”这一学校发展的生命线。针对当前高等教育不断改革,考生入学需求大、毕业生就业难等形势,学院建立了一套完整、规范的质量教育管理体系。
设置和调整实用专业。针对菏泽市是我国煤炭基地、石油化工基地、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商贸物流基地以及打造文化旅游城市的实际,先后进行了专业整合和资源重组,适时设置和调整专业设置。着力加强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现有省、校级重点学科8个。音乐表演、日语、信息与计算科学、艺术设计4个本科专业今年获准招生。经山东省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取得了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资格,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生物科学4个本科专业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省级重点学科(筹建)“理论物理”学科也顺利通过了省专家组的考察评估。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学院以实验教学为主线,不断加强实验室、图书馆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学校建有近代物理、分子生物学、网络技术中心、分析测试中心、运动生理等46个实验室,重点实验室3个,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奠定了基础。学院还鼓励教师不断改革实践教学内容,积极开辟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机电工程系创业计划大赛、中文系、体育系等精品课程建设、经济系辩论赛、音乐系歌手大赛、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设计大赛,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文体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和学生生活,又开阔了大学生的眼界,激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显著的发展变化
升本四年来,菏泽学院顺利完成了“353”战略第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凸显出“十大显著变化”,彰显“五个立足”育人特色:
——办学理念显著变化。通过走出去学习、请进来指导的办法把广大教职员工由办中专、专科的思维习惯转变为办本科的思维习惯。通过开展 “建设合格本科院校”和“特色、质量、创新”大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方向,理清了办学思路,逐步树立了本科意识、质量意识,形成了紧紧围绕建设合格的本科院校、紧紧围绕菏泽经济社会发展,紧紧围绕培养学得好、用得上、留得住、会创新的优秀毕业生的办学理念。
——管理机制显著变化。构筑了以本科为本的工作体制,通过撤部建系、机构整合等措施,使得党政、群团、教学单位、教辅部门与附属单位机构健全,工作有序,通过择优选拔、竞争上岗、人员调配等办法,形成了一支干事创业、敬业奉献的干部队伍。相继召开了党代会、教代会、团代会、全校工作会议、党建、教学、科研等大型会议,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科学治校等工作卓有成效。
——办学规模显著变化。全日制在校生达到16600余人,其中本科生5497人;附中在校生2900余人,附小在校生2800余人;继续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达到13000余人,远程教育在籍生数量居全省第二位。招生范围扩展到24个省、自治区,生源更加多元化。办学领域得到扩展,与爱尔兰都柏林商学院的中外合作办学顺利实施,与新疆阿勒泰地区合作创办的第二附中成绩明显。
——专业体系显著变化。专业数量迅速增加、层次得到提升。目前共有普通本科专业32个,专科专业37个;成人教育本科专业43个、专科专业53个。专业涵盖更加广泛,涉及9大学科门类,非师范类专业数量已经超过师范类专业。
——人才队伍显著变化。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已有317人,其中博士15人。专任教师高职比不断扩大,778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56人,高职比为32.9%。人才队伍结构更加合理。
——教育质量显著变化。逐步构建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专升本人数连年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师范专科类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创新开放式教育,“一个中心、两个过程、三个坚持”的教学模式和规范化考试的做法全省推广。涌现出朱蕊、姚政、汤晓丹、朱效振、秦法明等一大批优秀学子。
——科研实力显著变化。评出校级学科带头人10名,中青年学术骨干10名,重点实验室3个,重点学科7个。共有省部级科研立项16个,厅市级科研立项44个,校级科研立项90个,出版教材、专著58部,发表论文1888篇。《菏泽学院学报》成功扩版,增加到142个版页,办刊水平进一步提高,水浒研究、区域经济研究栏目引起广泛关注,百期刊庆反响热烈。
——办学条件显著变化。一期工程建设顺利完工。两年来投资近5000万元,建设了3.6万平方米的4栋学生公寓和1.2万平方米的理工楼,进一步完善了基础设施。仪器设备总值达到6100万元;馆藏纸质图书89.5万册、电子图书63万余册。建立了现代化电子图书阅览系统。二期工程项目获准立项,列入了市“十一五”发展规划,首批工程260余亩建设用地已被省政府批准征用,进入工程设计阶段。教工小区建设进展顺利,首批18栋宿舍楼已陆续竣工。
——办学效益显著变化。省、市财政给予了很大支持。自2004年至2007年,省财政提供了专项经费3100万元。2007至2010年,省财政每年将提供1000万元的经费补贴。市财政每年提供2000万元的周转金,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同时学校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专业结构的调整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
——社会影响显著变化。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兼秘书长李建国、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原省长韩寓群等领导先后来校视察,省委高校工委、教育厅、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到校检查指导,对学校改革发展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人民网、新华网、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等多家媒体多次报道该校工作。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先后与美国、韩国、新加坡、爱尔兰等国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积极承办、协办国家级学术研讨会议。2007年11月,在全国新建综合性本科院校第七次工作研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措施受到与会代表的充分肯定。
学校先后获得 “全省高校校园文明建设优秀单位”、“全省高校教学管理先进单位”、“全省高校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高校宿舍管理先进单位”、“省级食品卫生等级A级单位”、“省级花园式单位”、“省级文明单位”和“省高校平安校园”等近百种荣誉称号。
——“五个立足”彰显育人特色。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办学风格和育人特色:一是立足菏泽革命老区这一实际,教育学生“胸怀天下、无私奉献”。近千名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全国大学生支援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活动,有34名优秀应届毕业生奔赴新疆、内蒙古等地从事志愿服务,40余名优秀学子踏入军营。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校师生情系灾区,奉献爱心,踊跃捐款捐物达105万元之多。二是立足菏泽文化氛围浓郁的实际,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积极进取”。在“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中,菏泽学院学生大显身手;菏泽国际牡丹花会——“牡丹颂”大型歌舞音乐会,让中外宾客目睹了学院人的魅力风采。在2007年第二届中华艺术英才奖全国书画大赛中,菏泽学院荣获8金、15银、17铜的好成绩,被授予“中国当代素质教育团体金奖”。三是立足菏泽经济欠发达的实际,教育学生“艰苦奋斗、矢志成才”。每年的专升本考试,学院成绩连续十多年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音乐系学生汤晓丹,以自己的内在魅力在“2006首届美丽山东城市形象大使大赛”中,当选首位菏泽市城市形象大使,被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录用。中文系学生姚政,在“快乐男声”大赛中荣膺济南赛区冠军并进入全国10强;体育系学生洪光,不畏强手,在河南电视台《武林风》百姓擂台风云争霸赛上勇夺冠军,代表中国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中日友好对抗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四是立足菏泽民风纯朴的实际,教育学生“诚实守信、助人为乐”。音乐系大三学生朱蕊拾到12万巨款不动心,在寒风中等待一个小时归还失主,被评为菏泽市首届诚实守信十佳模范;本科毕业生秦法明舍身闯入火海救人,被评为山东省高校十佳优秀大学生;中文系学生社团阳光smile协会成为山东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学生社团的优秀代表。五是立足菏泽区位优势的实际,教育学生 “团结协作、和谐发展”。2006年,学院首次以本科院校身份参加全省第十二届大运会就取得2金7铜和武术团体总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并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参加全国第二届计算机技能大赛山东赛区决赛,取得团体总分第六名的好成绩。
奔向美好明天
谈到“353”发展战略第二阶段5年的发展目标时,学院党委书记韩广洁、院长郁章玉告诉记者:今后五年,是菏泽学院进一步充实、提高,促进学校质量大提升的五年,是学校全面建设合格本科院校的关键时期。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改善办学条件,调整专业设置,发展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
具体分两步走:第一步,前三年即2008年到2010年,全面完成学校 “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分为两个工作阶段:第一阶段,2008年至2009年上半年,经过一年半的努力,争取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高校教学水平评估;第二阶段,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在完成教育部评估的基础上,再经过一年半的努力,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第二步,后两年即2011年到2012年,将学校发展成为综合性、教学型的本科高校,实现学校“353”战略第二阶段发展目标,为建设综合性的菏泽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围绕上述目标,未来五年,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推动整体工作上水平,实现全面合格达标,切实抓好“五个三”,即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353”发展战略、坚持改革开放;完善办学功能的定位、办学模式的定位和人才培养方式的定位;确保本科教育的优先发展、确保二期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确保研究生教育的重大突破;全面实施质量立校战略、人才强校战略和特色兴校战略;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发展质量与发展速度的统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祝愿菏泽学院站在新的起点上,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扬帆起航,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1
版)副处级干部,10名同志经过岗位交流被调整到新的工作岗位。充实调整了24个基层党组织,科学规划学生党支部的设置,由原来的14个增加到32个,进一步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狠抓人才培养与科研教学。一流的人才培养离不开一流的师资队伍。菏泽学院实施“人才兴院”战略,启动了“教学名师工程”,“师德建设工程”,通过社会招聘、退休返聘多种渠道引进高层次、高素质的教师,建立了一支实力雄厚、年龄结构合理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和一支爱岗敬业、德才兼备的管理队伍。先后引进硕士以上人才达到349名,其中博士15名,高级职称人员超过40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55人,副高级职称363人。这些专家教授以及聘任的142名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专家及社会名流担任兼职教授,成为学院办学的人才资源宝库。
与此同时,学校还充分发挥现有专家教授对中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社会科学系副主任杨冬云就是学校自己培养的年轻博士、副教授,她自2005年6月博士研究生毕业回校工作至今已3年的时间,共承担了社科系2个年级的专业课程,并先后主持省社科规划办重点课题一项,厅级课题一项,校级课题两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多篇,获得的山东省社科奖填补了菏泽学院多年来省级社科奖项空白。
——突出质量、特色这一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几年来,学院始终狠抓“教育质量、突出特色”这一学校发展的生命线。针对当前高等教育不断改革,考生入学需求大、毕业生就业难等形势,学院建立了一套完整、规范的质量教育管理体系。
设置和调整实用专业。针对菏泽市是我国煤炭基地、石油化工基地、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商贸物流基地以及打造文化旅游城市的实际,先后进行了专业整合和资源重组,适时设置和调整专业设置。着力加强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现有省、校级重点学科8个。音乐表演、日语、信息与计算科学、艺术设计4个本科专业今年获准招生。经山东省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取得了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资格,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生物科学4个本科专业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省级重点学科(筹建)“理论物理”学科也顺利通过了省专家组的考察评估。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学院以实验教学为主线,不断加强实验室、图书馆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学校建有近代物理、分子生物学、网络技术中心、分析测试中心、运动生理等46个实验室,重点实验室3个,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奠定了基础。学院还鼓励教师不断改革实践教学内容,积极开辟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机电工程系创业计划大赛、中文系、体育系等精品课程建设、经济系辩论赛、音乐系歌手大赛、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设计大赛,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文体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和学生生活,又开阔了大学生的眼界,激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显著的发展变化
升本四年来,菏泽学院顺利完成了“353”战略第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凸显出“十大显著变化”,彰显“五个立足”育人特色:
——办学理念显著变化。通过走出去学习、请进来指导的办法把广大教职员工由办中专、专科的思维习惯转变为办本科的思维习惯。通过开展 “建设合格本科院校”和“特色、质量、创新”大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方向,理清了办学思路,逐步树立了本科意识、质量意识,形成了紧紧围绕建设合格的本科院校、紧紧围绕菏泽经济社会发展,紧紧围绕培养学得好、用得上、留得住、会创新的优秀毕业生的办学理念。
——管理机制显著变化。构筑了以本科为本的工作体制,通过撤部建系、机构整合等措施,使得党政、群团、教学单位、教辅部门与附属单位机构健全,工作有序,通过择优选拔、竞争上岗、人员调配等办法,形成了一支干事创业、敬业奉献的干部队伍。相继召开了党代会、教代会、团代会、全校工作会议、党建、教学、科研等大型会议,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科学治校等工作卓有成效。
——办学规模显著变化。全日制在校生达到16600余人,其中本科生5497人;附中在校生2900余人,附小在校生2800余人;继续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达到13000余人,远程教育在籍生数量居全省第二位。招生范围扩展到24个省、自治区,生源更加多元化。办学领域得到扩展,与爱尔兰都柏林商学院的中外合作办学顺利实施,与新疆阿勒泰地区合作创办的第二附中成绩明显。
——专业体系显著变化。专业数量迅速增加、层次得到提升。目前共有普通本科专业32个,专科专业37个;成人教育本科专业43个、专科专业53个。专业涵盖更加广泛,涉及9大学科门类,非师范类专业数量已经超过师范类专业。
——人才队伍显著变化。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已有317人,其中博士15人。专任教师高职比不断扩大,778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56人,高职比为32.9%。人才队伍结构更加合理。
——教育质量显著变化。逐步构建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专升本人数连年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师范专科类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创新开放式教育,“一个中心、两个过程、三个坚持”的教学模式和规范化考试的做法全省推广。涌现出朱蕊、姚政、汤晓丹、朱效振、秦法明等一大批优秀学子。
——科研实力显著变化。评出校级学科带头人10名,中青年学术骨干10名,重点实验室3个,重点学科7个。共有省部级科研立项16个,厅市级科研立项44个,校级科研立项90个,出版教材、专著58部,发表论文1888篇。《菏泽学院学报》成功扩版,增加到142个版页,办刊水平进一步提高,水浒研究、区域经济研究栏目引起广泛关注,百期刊庆反响热烈。
——办学条件显著变化。一期工程建设顺利完工。两年来投资近5000万元,建设了3.6万平方米的4栋学生公寓和1.2万平方米的理工楼,进一步完善了基础设施。仪器设备总值达到6100万元;馆藏纸质图书89.5万册、电子图书63万余册。建立了现代化电子图书阅览系统。二期工程项目获准立项,列入了市“十一五”发展规划,首批工程260余亩建设用地已被省政府批准征用,进入工程设计阶段。教工小区建设进展顺利,首批18栋宿舍楼已陆续竣工。
——办学效益显著变化。省、市财政给予了很大支持。自2004年至2007年,省财政提供了专项经费3100万元。2007至2010年,省财政每年将提供1000万元的经费补贴。市财政每年提供2000万元的周转金,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同时学校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专业结构的调整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
——社会影响显著变化。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兼秘书长李建国、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原省长韩寓群等领导先后来校视察,省委高校工委、教育厅、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到校检查指导,对学校改革发展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人民网、新华网、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等多家媒体多次报道该校工作。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先后与美国、韩国、新加坡、爱尔兰等国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积极承办、协办国家级学术研讨会议。2007年11月,在全国新建综合性本科院校第七次工作研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措施受到与会代表的充分肯定。
学校先后获得 “全省高校校园文明建设优秀单位”、“全省高校教学管理先进单位”、“全省高校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高校宿舍管理先进单位”、“省级食品卫生等级A级单位”、“省级花园式单位”、“省级文明单位”和“省高校平安校园”等近百种荣誉称号。
——“五个立足”彰显育人特色。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办学风格和育人特色:一是立足菏泽革命老区这一实际,教育学生“胸怀天下、无私奉献”。近千名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全国大学生支援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活动,有34名优秀应届毕业生奔赴新疆、内蒙古等地从事志愿服务,40余名优秀学子踏入军营。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校师生情系灾区,奉献爱心,踊跃捐款捐物达105万元之多。二是立足菏泽文化氛围浓郁的实际,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积极进取”。在“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中,菏泽学院学生大显身手;菏泽国际牡丹花会——“牡丹颂”大型歌舞音乐会,让中外宾客目睹了学院人的魅力风采。在2007年第二届中华艺术英才奖全国书画大赛中,菏泽学院荣获8金、15银、17铜的好成绩,被授予“中国当代素质教育团体金奖”。三是立足菏泽经济欠发达的实际,教育学生“艰苦奋斗、矢志成才”。每年的专升本考试,学院成绩连续十多年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音乐系学生汤晓丹,以自己的内在魅力在“2006首届美丽山东城市形象大使大赛”中,当选首位菏泽市城市形象大使,被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录用。中文系学生姚政,在“快乐男声”大赛中荣膺济南赛区冠军并进入全国10强;体育系学生洪光,不畏强手,在河南电视台《武林风》百姓擂台风云争霸赛上勇夺冠军,代表中国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中日友好对抗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四是立足菏泽民风纯朴的实际,教育学生“诚实守信、助人为乐”。音乐系大三学生朱蕊拾到12万巨款不动心,在寒风中等待一个小时归还失主,被评为菏泽市首届诚实守信十佳模范;本科毕业生秦法明舍身闯入火海救人,被评为山东省高校十佳优秀大学生;中文系学生社团阳光smile协会成为山东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学生社团的优秀代表。五是立足菏泽区位优势的实际,教育学生 “团结协作、和谐发展”。2006年,学院首次以本科院校身份参加全省第十二届大运会就取得2金7铜和武术团体总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并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参加全国第二届计算机技能大赛山东赛区决赛,取得团体总分第六名的好成绩。
奔向美好明天
谈到“353”发展战略第二阶段5年的发展目标时,学院党委书记韩广洁、院长郁章玉告诉记者:今后五年,是菏泽学院进一步充实、提高,促进学校质量大提升的五年,是学校全面建设合格本科院校的关键时期。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改善办学条件,调整专业设置,发展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
具体分两步走:第一步,前三年即2008年到2010年,全面完成学校 “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分为两个工作阶段:第一阶段,2008年至2009年上半年,经过一年半的努力,争取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高校教学水平评估;第二阶段,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在完成教育部评估的基础上,再经过一年半的努力,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第二步,后两年即2011年到2012年,将学校发展成为综合性、教学型的本科高校,实现学校“353”战略第二阶段发展目标,为建设综合性的菏泽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围绕上述目标,未来五年,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推动整体工作上水平,实现全面合格达标,切实抓好“五个三”,即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353”发展战略、坚持改革开放;完善办学功能的定位、办学模式的定位和人才培养方式的定位;确保本科教育的优先发展、确保二期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确保研究生教育的重大突破;全面实施质量立校战略、人才强校战略和特色兴校战略;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发展质量与发展速度的统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祝愿菏泽学院站在新的起点上,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扬帆起航,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