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8年07月11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B3]
一位劳务经纪人眼中的“民工荒”
重庆合川燕窝镇鞍山村的孙辉菊是一名劳务经纪人。20多年来,她先后介绍2.8万名农民工外出务工。谈起“民工荒”,孙辉菊说,上个世纪80年代,内地与沿海的工人工资存在巨大落差,到沿海打工有“淘金”的感觉。如今两地劳动力价格落差正在弥合。东部不能再简单地认为劳动力会无限供给,“留住劳动力,靠岗位也要靠权益。”
东西部劳动力价格落差逐步弥合
孙辉菊自述:1986年,广东肇庆一家合资鞋厂需要工人,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我南下广东,结果两个月挣了420元,相当于当时重庆农村打石匠一年收入。我高兴极了,第二次带领150多人去打工,还在火车站被误认为是“人贩子”。从那时起,我开始给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等地输送农民工,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了富翁。
前些年,沿海最大吸引力是工资高,可工资增加的速度太慢了。许多老板认为,再低的工资也有人干。直到2004年出现“民工荒”才上涨,但同期内地工资增长开始启动,而且涨得更快,东西劳动力价格落差逐步弥合。
有的行业甚至沿海的工资没有内地高,比如在重庆、成都等地,目前普通建筑工人每月挣2000元左右,有一技之长的工人可达3000元,而广东仍然不到2000元。又如电子业,重庆月工资水平为1200元至1600元,广东只有1000元出头;制鞋业中的技术工种,重庆及周边地区月工资可达3000元,在广东2000元就算高的了。
为什么还有农民工去沿海打工呢?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与东部相比,中西部就业机会还是太少,找工作难度比较大;二是中西部本地劳务市场不发达,就业点分散,就业信息不畅,缺乏大规模产业集群,在同行业中跳槽或再就业难度较大;三是农民工打工主要依靠同乡、亲属关系,20多年来的“惯性”使他们首选沿海,一些年轻人到东部还想见世面、学技术。
背景资料:有关调查资料显示,1995年到2005年,十年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的月平均工资只提高了68元,考虑物价上涨等因素,农民工实际工资是下降的。
“民工荒”很大程度上是“权益荒”
孙辉菊自述:一些企业里,工人每天工作12小时,工资七八百元包吃住。而且沿海一些企业在劳动用工方面不如重庆、成都规范。
重庆市合川区规定,劳务经纪人每输出一个劳动力,可凭劳动合同到合川市就业局领取100元奖励性补贴。沿海地区的一些企业宁愿多掏100元给经纪人,也不愿签订合同,结果80%的输出劳动力签不了合同。有的沿海企业为了防止工人跑掉,要押一个月工资,或者押工人身份证;有些企业劳动时间长达12个小时,常年没有节假日。更可怜的是,农民工子女很难到沿海上学,要么是当地学校不收,要么是要交高昂的择校费,父母与孩子长期骨肉分离。
现在,重庆、成都一带打工者,在收入、食堂、住宿、社保、治安等方面均可与沿海一些企业比,所欠缺的只是不能提供足够就业岗位。
前几天,重庆一家机械加工厂请我去商议招工的事。这里职工吃的比沿海许多企业的好,职工吃一顿饭只需掏一块五毛钱,住的是四个人一个房间,有空调,和大学生宿舍差不多。这家企业的经理说:劳动力就是生产力,只有把农民工照顾好了,企业才有竞争力。可是沿海的不少企业还认识不到这一点。
背景资料:专家认为,当前农民工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不平等”:一是社会保障不平等,农民工基本社会保障水平低,覆盖面小;二是子女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等公共服务不平等,国家统计局调查表明,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读书每学年学费平均支出2450元,占这些家庭总收入的19.78%,此外还要平均缴纳借读费和赞助费1226元;三是劳动权益不平等,农民工缺乏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
“劳动力能留住就是宝”
孙辉菊自述:许多沿海的老板问我,为啥用工这么紧张?我说,你们到内地农村看看,壮劳力走光了,家里剩下老人、妇女和孩子。现在我手里的沿海企业用工订单就有5万多人,可是能打保票的不过千把人。
我想,下一步如果沿海地区不提高农民工待遇,“民工荒”会加剧。因为中西部大发展,开始与东部争夺劳动力。重庆一些县区提出“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有的还把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体系。从我们劳务经纪人手里的订单来分析,以前主要来自沿海,现在中西部地区占了相当大比例。劳动力“回流”已有明显苗头。
背景资料:“民工荒”意味着中国劳动力开始从“无限供给”转入“有限剩余”阶段。中国社科院一份研究表明,从1978年到1998年,在中国持续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资本的贡献率为28%,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的贡献率为3%,其余是劳动力的贡献。因此,珍惜 “人口红利”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新华社
东西部劳动力价格落差逐步弥合
孙辉菊自述:1986年,广东肇庆一家合资鞋厂需要工人,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我南下广东,结果两个月挣了420元,相当于当时重庆农村打石匠一年收入。我高兴极了,第二次带领150多人去打工,还在火车站被误认为是“人贩子”。从那时起,我开始给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等地输送农民工,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了富翁。
前些年,沿海最大吸引力是工资高,可工资增加的速度太慢了。许多老板认为,再低的工资也有人干。直到2004年出现“民工荒”才上涨,但同期内地工资增长开始启动,而且涨得更快,东西劳动力价格落差逐步弥合。
有的行业甚至沿海的工资没有内地高,比如在重庆、成都等地,目前普通建筑工人每月挣2000元左右,有一技之长的工人可达3000元,而广东仍然不到2000元。又如电子业,重庆月工资水平为1200元至1600元,广东只有1000元出头;制鞋业中的技术工种,重庆及周边地区月工资可达3000元,在广东2000元就算高的了。
为什么还有农民工去沿海打工呢?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与东部相比,中西部就业机会还是太少,找工作难度比较大;二是中西部本地劳务市场不发达,就业点分散,就业信息不畅,缺乏大规模产业集群,在同行业中跳槽或再就业难度较大;三是农民工打工主要依靠同乡、亲属关系,20多年来的“惯性”使他们首选沿海,一些年轻人到东部还想见世面、学技术。
背景资料:有关调查资料显示,1995年到2005年,十年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的月平均工资只提高了68元,考虑物价上涨等因素,农民工实际工资是下降的。
“民工荒”很大程度上是“权益荒”
孙辉菊自述:一些企业里,工人每天工作12小时,工资七八百元包吃住。而且沿海一些企业在劳动用工方面不如重庆、成都规范。
重庆市合川区规定,劳务经纪人每输出一个劳动力,可凭劳动合同到合川市就业局领取100元奖励性补贴。沿海地区的一些企业宁愿多掏100元给经纪人,也不愿签订合同,结果80%的输出劳动力签不了合同。有的沿海企业为了防止工人跑掉,要押一个月工资,或者押工人身份证;有些企业劳动时间长达12个小时,常年没有节假日。更可怜的是,农民工子女很难到沿海上学,要么是当地学校不收,要么是要交高昂的择校费,父母与孩子长期骨肉分离。
现在,重庆、成都一带打工者,在收入、食堂、住宿、社保、治安等方面均可与沿海一些企业比,所欠缺的只是不能提供足够就业岗位。
前几天,重庆一家机械加工厂请我去商议招工的事。这里职工吃的比沿海许多企业的好,职工吃一顿饭只需掏一块五毛钱,住的是四个人一个房间,有空调,和大学生宿舍差不多。这家企业的经理说:劳动力就是生产力,只有把农民工照顾好了,企业才有竞争力。可是沿海的不少企业还认识不到这一点。
背景资料:专家认为,当前农民工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不平等”:一是社会保障不平等,农民工基本社会保障水平低,覆盖面小;二是子女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等公共服务不平等,国家统计局调查表明,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读书每学年学费平均支出2450元,占这些家庭总收入的19.78%,此外还要平均缴纳借读费和赞助费1226元;三是劳动权益不平等,农民工缺乏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
“劳动力能留住就是宝”
孙辉菊自述:许多沿海的老板问我,为啥用工这么紧张?我说,你们到内地农村看看,壮劳力走光了,家里剩下老人、妇女和孩子。现在我手里的沿海企业用工订单就有5万多人,可是能打保票的不过千把人。
我想,下一步如果沿海地区不提高农民工待遇,“民工荒”会加剧。因为中西部大发展,开始与东部争夺劳动力。重庆一些县区提出“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有的还把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体系。从我们劳务经纪人手里的订单来分析,以前主要来自沿海,现在中西部地区占了相当大比例。劳动力“回流”已有明显苗头。
背景资料:“民工荒”意味着中国劳动力开始从“无限供给”转入“有限剩余”阶段。中国社科院一份研究表明,从1978年到1998年,在中国持续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资本的贡献率为28%,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的贡献率为3%,其余是劳动力的贡献。因此,珍惜 “人口红利”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