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8年08月20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B3]

古汶水河畔遗迹初探

周长芳
        据《成武县志》载:“古菏水有条小支流叫汶水河。”南宋绍熙年间(公元1190—1194)刘、党、吕三氏傍河建村,后又成了集,故名汶上集。古汶水河究竟什么样?古汶水河畔的先民生产、生活怎样?所有这些,一直迷惑着当地的人们。
   明正德十一年十月一日立的《五里长周祖碑碑文》记载:(周氏祖墓)西近芦元寨(今指前袁堂),南至迴戈,东至旱河,北临李家庄(指长李庄)方圆千百顷。这里指的旱河就是古汶水河。古汶水河位于汶上集镇政府驻地西侧,大周行政村东侧,党楼村西北处。
   汶上集镇西窑场就位于古汶水河遗址处。近几年来,由于汶上集西窑场在窑坑中不断取土,汶水河的古迹逐渐暴露出来。
   2002年春,在大窑西南400米处约7米深挖出成人、儿童尸骨,值得人们注意的是,有一个葬穴里一成人两边分别埋着一个儿童。
   2002年冬在大窑西南200米处7米深挖出石门枕一对,石磨一盘。
   2003年春在大窑东南150米处挖出石磙一个。
   2003年冬在大窑东南250米处7米左右深处挖出石板桥一个,该桥有两块大石板组成。
   2004年春在大窑东30米处3米左右深地层中挖出锅、碗、酒壶及一批铜币等。
   2005年冬在窑场西北120米处发现一眼砖井、二块石板、一个粮囤、一具牛骨,一个石碓窑及砖瓦残片。
   2006年冬在窑厂西北160米,7米深处左右挖出唐朝石碑一个。
  尸骨
   2002年春天,据大周村民说:在窑厂约7米深挖出了大人儿童尸骨。第二天上午,笔者便骑着自行车去看了个究竟。回到家后,笔者便查阅了有关书籍。据《成武县志》记载,本地域从公元前66年至1983年共发生水灾134次,造成水灾有三种情况,一是暴雨,二是渍灾,三是河患。暴雨、渍灾、小的河患均造成不了厚层的淤积,只有重大的黄河决口、才能造成。从清朝往前推查黄河大决口的次数,近年代的黄河决口淤层在地表层,年代久远者在深层。
   据《成武县志》载,重大黄河决口在成武大地上形成了9层淤积。
   九层淤积的史料与笔者实地查看淤积情况基本相符合,故笔者断定在深层8层与九层之间处出土的尸骨应在宋代以前。笔者又查证了有关历史。据《成武县志》载:唐神龙三年(公元707年)春天,自京师至山东疫疾,民死者甚众。这就更一步说明了出土成人、儿童先民尸骨可能为隋唐时期因瘟疫而死亡的先民。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在某次洪水中先民未来得及逃脱被淹死。一成人两儿童尸骨是一名母亲搂着两名儿童熟睡时,洪水到来,淤埋地下,理由是未发现任何陪葬品。2006年冬在西窑场7米许深处挖出的唐碑可为左证。
  唐碑
   唐碑立于唐开元二十年二月二十三日 (公元732年2月23日)现存于成武县文化局。
   碑文之中有这样一句话:“釜军忽坐痛癢身掩风烟卒于成武县北三十里平原旷野”,这就说明有釜军因公而死在这里,当时任曹州管理民户的官员张茂了解此事。笔者以“痛癢”二字初步认为釜军是在唐神龙三年因瘟疫而死亡的。至于确定釜军为何而卒,有待考证。笔者认为此“诸亲见石为证”碑,张友任河之领时而立。石碑周围有竹子、百鸟、石羊、狮子门等景点,可见当时之秀美。该石碑上提到的两个人名南阳张茂、张友,笔者查了些资料。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七《知己篇》有言:“南阳张茂之季丰,守道而能断”,“南阳张友略维之,履道体人”,又有:“一云李华复有权、皋、张友略维。(出皋墓铭)”。《唐摭言》中说的张茂、张友与汶上集镇西窑场出土唐碑上的两个人名相同,笔者认为可能是相同的两个人,原籍均处南阳。
   石磨·石磙·石碓·石门枕
   石磨:分上下两层,中间一铁轴生锈霉烂,除铁轴孔槽外,两层再无其它空洞。古时此磨如何使用?笔者向成武县原史志办主任卞文成先生请教,卞文成老师认为:古人可能用木棍、绳索摽榜起来,用人或牛马等大牲畜推拉转动,磨面或米时,掀开上层,把粮食放在中间。也有人认为这是古人用来磨油的石磨,原因在出土石磨的地方有黑土层,第二年被雨水一冲,窑坑和土堆上长满了油菜子,人们怀疑是地下出土的油菜籽所致。
   石磙:长一米许,直径约40公分,外圈有凹凸均匀的条沟,很类似今天打场用的镇压器,两头中间有安木枢的柱槽,因石磙小,用人或牛马等大型牲畜拉动均有可能。
   石碓:高约80公分的四棱锥体,上大下小,两底面为正方形,中间圆洞深50公分,非常光滑,上部一角已部分残缺。石碓是用来舂米的工具。
   石门枕:长1米许,高与宽约50公分,两门枕中间距离三米许,可见门口之大。
  砖井·牛骨·石板桥
   砖井:用蓝砖砌成,因年代久远蓝砖已烂,约1.5米深,井旁有两块石板,其中一块有孔洞。这块带孔洞的石板是安在井上汲水辘轳的底座。笔者认为当时地下水位非常浅。
   牛骨:目击者言:出土时,见牛头别着,死在牛槽旁,像是被洪水淹死的,旁边有一粮囤痕迹。笔者认为在唐开元二十年后的某个时期,有一次洪水,此地居民已逃走,牲畜仍被栓着,活生生地被洪水淹死,埋于地下。
   石板桥:在窑场东南处挖出。桥面由两块石板组成,宽1.5米,长2.5米许。桥面东南走向,这说明唐朝开元时期的汶水河可能只有3米宽左右,河沟西南走向。
   古汶水河向西南方向流淌,西南接伯乐集镇临河集村北的古赵王河,东北经汶上集西、王集村东、至付家潭(今付潭村),有付家潭水接古荷水。原古汶水河蜿蜒状,远古时宽,能航运。
  古铜币
   2004年春在西窑场砖窑东侧3米许深处挖出了许多铜钱,笔者就此查访了几位村民,就这些铜币笔者作了分析。
   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魏元帝曹奂(陈留王)景元年间(公元260—264年)钱币景元通宝铜币一枚。无东吴及蜀汉钱币。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南朝梁敬帝萧方智太平年间(公元(556—557年)的太平通宝铜币二枚。
   唐朝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公元713—742年)的开元通宝铜币五枚。
   北宋太宗赵炅太平兴国年间 (公元976—984年)的太平通宝铜钱2枚。
   北宋真宗赵恒咸平年间 (公元998—1004年)的咸平通宝一枚,大中祥符年间(公元1008—1017)的祥符和宝4枚,天禧年间(公元1017—1022年)的天禧通宝5枚。北宋神宗赵顼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8年)的熙宁重宝2枚,熙宁元宝2枚,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6)的元丰通宝2枚。北宋徽宗赵佶大观年间(公元1107—1111年)的大观通宝铜钱3枚。
   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年间 (公元1161—1190年)的大定通宝一枚。(北朝北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年间(公元1264—1295年)的至元通宝一枚。元泰定帝致和年间(公元1328年)的至和通宝一枚。
   出土的铜币按年代说,从三国时期魏元帝景元年间至元泰定帝致和年间的时间跨距为1060余年。这说明地下3米许深以上土层是在元泰定帝致和年间(公元1328年)以后淤积的3—7米深土层是元朝至唐朝时期淤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