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8年10月29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B3]

三 鬷 亭

      定陶三鬷(音zong)亭由来已久,是为纪念三鬷国而建。《后汉书·郡国志》:“济阴定陶有三鬷亭。”《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曹州济阴县即古定陶也,东有三鬷亭是也。”三鬷亭成为古定陶的标志性建筑。
   三鬷,或三朡,原为原始社会晚期在定陶一带生活的氏族部落,称鬷夷氏。《世本》:“融夷,即鬷夷,祝融之后。”鬷夷氏的渊源出自上古的祝融部落。据《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记载:祝融部落飂(音liu)叔安一系的董父,以养蛇(畜龙)为世业,并团聚了许多养蛇族(龙多归之)。到帝舜的时候,养蛇族因服事帝舜有功,被赐以豢龙氏,封到鬷川(今定陶北)一带,后世所称的鬷夷氏就是豢龙氏的后人。
   祝融部落的形成,是夷夏部族大融合的结果。考证字符“融”,《说文解字》:“从鬲,虫省声。”鬲(li),古代的一种炊器,样子像鼎,三足呈袋狀且中空。陶鬲大约出現在龙山文化中期,是东夷人最先使用的陶器。虫即蛇,蛇即龙的原形,是西夏部族的族徽。“融”即“鬲”图腾与“虫”(蛇、龙)图腾的结合,是典型的混血族。后人便把由夷夏融合而形成的部落名之“祝融”,统称为祝融部落。祝融部落后来繁衍出八个子部落,史称“祝融八姓”。这八个子部落中有一个是董姓豢龙氏,后来又分化出多个鬷夷部落,三鬷即为鬷夷族各支的统称。
   《说文解字》云:“鬷,釜属也。”鬷是在陶鬲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新器形,以“鬷”为别称的鬷夷氏当是东夷人中擅长制陶的一个部落。定陶古称陶,又称陶丘、釜丘、鬷丘,古时以制陶著称,陶釜、陶鬷本是古陶先民创制的炊器。陶丘,《说文》:“陶再成丘也,在济阴。”这里有丘双层,像陶灶,故名。《水经·济水注》:“陶丘,《墨子》以为釜丘也。”《辞海》:“陶丘一名釜丘,在定陶西南。”《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釜丘,即陶丘。”
   延至夏代,鬷夷族在今定陶一带建立了一个方国,号三鬷。在汤伐桀的战争中,三鬷属于夏王朝的联盟。《史记·殷本纪》:“桀奔于鸣条,夏师败绩。汤遂伐三鬷,俘厥宝玉。”汤灭三鬷后,又将“祝融八姓”中的曹氏迁来居住,并建立了曹国。“汤伐三鬷,更其国曰曹”,说的就是这个史实。后人为了纪念古老的鬷夷氏族,在陶丘遗址上建造了三鬷亭。古丘土质肥沃,草木茂盛,每到春季来临,踏青郊游者络绎不绝,欣赏“鬷丘草色”美景。  陈尔民李学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