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年02月26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3]

应届大学毕业生:奔走在求职路上

3月,是继上年11月-12月后的第二个招聘高峰,在去年就业季未找到理想工作的2010届大学毕业生,过完春节就踏上征程,准备继续找工作。
  完善自我
   去年9月校园招聘刚开始时,北京某高校经济学研究生郭小影信心满满,她认为,自己有良好学历背景、丰富银行实习经历,在北京找一份银行甚至是银行总部的工作应该不难。但求职之路不如她想像的顺利:她几乎给每家银行都投了简历,却最终一无所获。1月26日,收到最后一家银行拒信后,郭小影写下《彻底终结我的银行梦》的网络日志。
   回陕西老家“调整心情”期间,郭小影作了求职总结,找出自己求职失败的原因:一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二是缺乏核心竞争力,什么都“还行”,又什么都“不行”。
   春节假期过后,郭小影回到学校,准备接受“新一轮的考验”。
   如今,谈到求职,郭小影已淡定许多:“经历过找工作,我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适合什么。也是找工作让我知道其实我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牛’,新年里,我能做的就是踏实走好每一步。”
   郭小影的心路历程是不少应届大学生毕业生的写照。从开始时的踌躇满志,到遭受“冷遇”时的倍觉委屈,再到“屡战屡败”后的麻木,最后通过思考理性定位渐趋平和,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经历这么一个“凤凰涅槃”过程。
   郭小影说,“正是这个过程,让我的心态变得更加成熟,也算是一种‘挫折教育’。”
  十字路口
   对应届大学毕业生来说,找工作将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士的社会角色转变,是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尽管有专家提倡“先就业,再择业”,但许多毕业生认为,“找工作就像找对象,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得找个彼此喜欢的。”
   郭小影的大学好友小王是坚定的 “双向选择”观点支持者。学经济的她,在科技公司实习过,也曾尝试找地产、银行类的工作,但最后放弃了几个不错企业的工作机会,去了家乡西部某省一家媒体实习,准备做记者。小王说:“尽管那几个机会别人看来不错,但我想过了,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的职业理想是当记者。”
   广西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罗国安研究员对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积极寻找自己职业理想持肯定态度,但他同时提醒毕业生们,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大多数毕业生的选择机会并不多,因此要放平心态,避免选择过程中的攀比和从众心理。此外,对大部分毕业生来说,初出校园,对职业的了解并不一定客观,先就业再定位是比较实际的。
   毕业生在“双向选择”过程中,不仅对职位有所选择,也开始用“挑剔”的眼光“考评”招聘企业。2009年11月,华北某地产企业在一次校园宣讲中,由于工作人员失误,两次将成人电影作为公司宣传片播出,引来现场求职大学生嘘声,一些学生还因此放弃了应聘计划,他们认为,宣讲会是公司展示自己的舞台,在如此重要的场合出现这样的错误,说明公司管理混乱,自己不想到这样的公司工作。
  抱团“取暖”
   在就业季,各大高校BBS不时出现征友组建某某类企业求职团队这样的信息。就业竞争激烈,大学毕业生越来越感受到信息的重要,原本是竞争对手的人因为想去某公司的共同愿望而聚在一起分享信息、交流经验。
   “跟这样的团队在一起,不仅可以实现信息共享,还感觉到有人和我一起努力,更有动力了。”热衷参加这种团队的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唐爽爽说。
   好朋友之间互组团队的现象也比较普遍。找工作一开始,安徽的祁雪就跟几位同班好友约好,“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求职过程中,大家互相交流信息和心得,被拒失落的时候彼此鼓励。虽然渐渐有人找到了理想工作,有人还在找工作的路上奔走,但他们说,“无论怎样,我们约好了,要一起走到最后。”
   胡邓分析,在高压力下,人与人之间往往容易形成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的团队合作关系,毕业生“抱团”求职对他们交流经验、缓解压力、避免孤军奋战有积极作用。胡邓同时提醒,求职团队中,要避免负面情绪传染等消极影响。
  (据新华社南宁2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