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年05月28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4]

一位残疾人与一条“热线”的十年情缘

菏泽广播电台“行风热线”栏目迎来她的十周岁生日,曹县桃源集镇杨口村村民张照英寄来了一封信。信有7页,每一个字都一笔一画,工工整整。
   一封信,揭开了他与“行风热线”十年的情缘。
   一封信,道出了一位残疾人对那些帮助过他的人、对社会的感激。
  一
   幸福的家庭都大同小异,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张照英的不幸是从他患病开始的。1997年,他因颈椎外伤高位截瘫,而那时候,他的孩子还不到5岁。
   好端端的家庭,因张照英的残疾而“天缺一角”,贫困从此与这个不幸的家庭开始相伴。
   2000年4月,每日里靠听收音机打发时光的张照英第一次听到菏泽广播电台的“行风热线”。那个时候,“行风热线”刚刚开播,是市纪委、市监察局、市纠风办和市广播电台联合开办的早间新闻监督栏目。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行风热线”对张照英来说,只是广播里一个栏目,与他的生活并没有多大关系。然而,他仍然爱听,因为“行风热线”天天都播出大量的政策信息。而这些政策信息都和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2000年,张照英的母亲去世。2004年,村里按照“土政策”调整土地,要求抽回张照英母亲的责任田。
   经常听广播的张照英是个“明白人”,知道“土政策”不对。于是,他让父亲拨打“行风热线”向市农业局反映。市农业局负责人接听电话后不久,专门与当地政府协调,妥善解决了张照英父亲反映的问题。
   “行风热线”真灵!这事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
   张照英可能并不了解的是,十年来,“行风热线”栏目的顺利开展,得益于参与热线的市直部门、单位的积极配合。各职能部门都成立了“行风热线”工作领导小组,一把手亲自抓,纪检书记直接参与热线的具体工作,每个上线单位都有“行风热线”联络员,随时与行风热线节目组保持联系,做好热线每个环节的工作。每期热线都由主要领导亲自到第一现场解决问题,调动全系统、全行业的力量参与“行风热线”,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拖不靠,及时给予解决或答复。
  二
   如果说第一次拨打热线让张照英一家仅仅认为“行风热线”很灵的话,那么,此后发生的每件事都让他们感觉到这个社会的温暖。
   因高位截瘫常年卧床,张照英眼底出血,视力不好,与外界联系非常不方便。多年来,他一直希望能有部电话。由于经济条件窘迫,这个梦想一直没能如愿。
   “那一天,市移动分公司的领导在‘行风热线’接听电话。我让孩子用公用电话拨打热线,向王经理说了自己的情况,问能不能给点照顾……”
   张照英没想到,没过几天,曹县移动公司的工作人员就上门核实情况。后来,工作人员再次来到张照英家,免费送他一部手机。
   看到崭新的手机摆在面前,张照英全家都高兴得合不拢嘴。
   2008年,张照英要办二代身份证了。可是他行动不便,而家离派出所驻地又有20多里路。张照英再次犯了愁。
   市公安局上线的时间,张照英拨打热线向刘新云局长反映自己的困难。刘新云当场答复,尽快办理。
   3天后,曹县公安局桃源集派出所的几位民警找上张照英家的门。他们帮张照英穿衣服、下轮椅、照像,还免去了办理费用。3个月后,派出所的同志把二代身份证送到了张照英的家中。
   2009年,张照英的孩子初中毕业后想学门技术出去打工。一打听,学费要4000多元,一家人相对无语。无奈之下,张照英再次拨打“行风热线”求助。在市劳动局的帮助下,张照英的孩子在曹县技工学校上了扶贫班,免学费、住宿费,每年还能领到2100元的生活费。
   市广播电台台长李守信说,十年来,市纠风办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把确保“热线”的正常播出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制订了“行风热线”有关制度和考核办法,实行接访首接负责制,带班上线领导为主要责任人,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全程负责到底,并要求部门正职一年内上线不少于4次,从而加大了问题的解决力度。
  三
   在张照英看来,“行风热线”也是一条维权热线,只要遇到窝心事,打个电话就有人管。
   2009年,张照英的父亲在菏泽城一家药店购买了治疗肝癌的膏药,因使用无效,想退货。然而,他多次与药店交涉,药店就是不给退。实在没招的情况下,张照英拨通了“行风热线”。在“行风热线”和药监局的帮助下,商家才答应退钱。
   父亲因患肝癌在市立医院住院。出院后,老人急需用钱买药,但医药费报销不及时。在行风热线和卫生局的帮助下,没几天,问题就解决了。
   张照英与“行风热线”的十年情缘,让全村的父老乡亲更深信了一个道理:有问题通过正规渠道心平气和地向政府反映。
   这几年,杨口村有的村民通过拨打“行风热线”要回了多年索要未果的计划生育二胎押金,有的村民通过拨打“行风热线”及时给孩子按上了户口。一桩桩一件件,都让大家伙感觉到,党和政府与老百姓是心连着心的。
   为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搭建起沟通平台,使领导干部通过广播媒体与人民群众直接交流,倾听群众心声,解决百姓难题。十年来,“行风热线”共为群众解决问题30058件,群众满意率保持在97%以上。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广大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行业风气的变化。 本报记者 武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