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年06月18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1]
“蝶”变之谜

——

曹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纪实
   一场寒流过后,大地回暖。
   面对去年国际金融危机,曹县咬紧牙关,沉着应战,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坚定不移抓转变,脚踏实地促升级,迎来了经济发展的“暖春”。今年第一季度,全县工业增加值达13.25亿元,同比增长45%;1—4月,全县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9.16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22.96%。
   曹县经济转型升级的音符跳动如此之快,其“蝶”变之谜何在?
  科技引领,“危机”变“契机”
   一年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曹县出口创汇额急剧下降,出口加工型企业纷纷告急,曹县县委、县政府连续召开会议,落实省市指示,研究应对之策,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中,曹县看清了自身的“短板”:金融寒流能冻伤曹县,根源在于曹县自主品牌缺乏,产品竞争力不强。曹县要转危为机,走出“低谷”,实施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加大科研力度,打造自主品牌,是必由之路。
   科技创新是推动企业华丽转身的第一推动力。
   在凯雷圣奥公司35吨流化床锅炉设备调试现场,项目负责人陈忠领介绍说,“该设备为国产高科技节能环保装置,年可节约标准煤19200吨。”凯雷圣奥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加快经济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投资18亿元(分两期施工)引进了全球橡胶防老剂中最先进的绿色环保工艺,污染接近零排放,工艺安全环保体系达到国际先进化企业标准。项目建成后,年产橡胶防老剂中间体RT培司5万吨,橡胶防老剂(4020)4万吨。
   据县科技局负责人闫峰介绍,目前,全县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8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6项。
  自主创新,“虚胖”变“结实”
   自主创新,就是企业强身壮体。
   近年来,曹县不少企业发展迅速,“块头”很大,但力量不强。众多发明专利和产业技术靠进口,“三高三低”现象突出:高投入产出低,高消耗效益低,高外向层次低。
   自主创新,企业是主力,政府是推力。曹县不盯眼前看长远,不搞散打重套路,上下联动、聚焦发力,连环出腿,让自主创新在企业生根发芽。
   为了让企业主动“减肥”,曹县以优化环境为核心,从投入、税收、融资、法规等方面入手,建立完善了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四位一体”的创新机制,尽量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创新生态”。
   企业群起响应,创新高潮迭起,即使在去年经济最困难时期,曹普工艺、百隆纺织、珠峰工艺等外向型企业依然逆势扩张,成为曹县经济复苏的“领头羊”。
   “近年来,我们已获得了400多项专利。”在珠峰工艺公司自主研发专利档案室,公司负责人李志轩指着档案架上排列有序的专利证书自豪地说,我们与法国留尼汪艺术大学合作研制的木制别墅项目,去年获得了欧盟专利,公司正筹备在法国建立研发中心,以加大高端产品的研发力度,提高产品的话语权。
  人才战略,“洼地”变“高地”
   自主创新,人才是根本。然而,科研机构偏少,创新人才不足,却是曹县发展的“软肋”。
   如何破解这一瓶颈?曹县以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通过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盘活人才这一“第一资源”,引领经济转型升级。
   曹县明确提出“人才强县”战略,从2008年至2010年用5年的时间引进30名博士、20名职业经理人、150名硕士,通过内引外联、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等构建区域创业体系。
   陈香田是曹普工艺公司在金融危机中实施的“海外抄底”战术挖来的50名高管之一,现任曹普工艺公司三厂总经理一职的他,对公司的日益壮大充满自信:“现在公司已在美国上市,公司的快速成长为我们提供了自己发挥潜能的平台。”
   作为世界畜牧科技“硅谷“的银香伟业集团,借助教授、博士、研究生16人的强大“阵容”,加大产学研合作,几乎每年都吸引20余批国外专家、学者来公司进行技术交流,成为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
   人才“洼地”变成了创新“高地”,曹县的科技创新由弱变强。目前,全县拥有国家级研发中心1个,省级研发中心4个,市级研发中心15个;为企业引进博士生9人,硕士生17人,外国专家11人。
   通讯员苗建武郭登奎记者郑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