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年07月07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1]
用生命诠释党性
—
追记鄄城县彭楼镇前牟村原党支部书记牟善政
2010年7月1日,建党89周年纪念日。
中午12时许,鄄城县彭楼镇前牟村。全村群众自发前来,为他们失去的好党支部书记牟善政送别:“牟书记,您为全村人操劳了一辈子,你累啦,歇歇吧,我们不会忘记您的恩啊,不会忘记您为我们所受的罪、做的难!我们会沿着您的发展道路继续走下去,实现您生前的夙愿,发展好经济,建设好新农村……”群众用朴实的话语诠释了牟善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壮举。
立足村情谋发展
前牟村耕地少,养鸡业是该村的传统产业,但不成规模。2002年11月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牟善政,怎样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如何带领群众发家致富,成了他心头最沉重的一桩心事。牟善政通过调查和思考,确定了“科技致富奔小康,科学养鸡是方向”的发展思路。他和村党支部扶持带头户,党员牟善哲打算建养鸡场,但缺场地、缺技术、缺资金,他都想方设法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仅一个月的时间,投资3万元的养鸡场投入生产,当年收益5万余元。此后,党员牟善奎、牟善德的养鸡场也相继建成投产。
牟善政把他们作为全村发展养鸡业的典型,先后为他们协调贷款12万元,并积极提供技术支持,连续二年效益均在5万元以上,活生生的事例使全村干部群众看到了希望,受到了鼓舞。同时,他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党员带群众,促使党员干部与缺资金、缺技术的贫困户结成一对一的帮扶对子,使20多个贫困户彻底摆脱了贫困。短短几年,前牟村的养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养鸡户占全村农户的70%,养鸡业成为了该村的主导产业。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加快,这种自发式的养鸡模式难以适应多变的市场经济。2006年3月,牟善政组织村党支部成立了养鸡协会,吸收村党员干部和养鸡专业户为会员,为养鸡户提供统一信息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进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统一结算服务,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提高了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2009年12月,成立了鄄城县吉盛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帮助村民发展壮大养殖规模。
随着养鸡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人鸡混居,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群众意见较大。2009年,他决定在村外建设一个现代化规模养殖小区。整个吉盛小区分三期建设,总投资3000万元,计划到2012年全部完成。现已完成二期建设,建成了全自动上水、上料、出粪的养鸡大棚23个,规模养鸡15万只,日处理鸡粪15吨,实现了鸡苗供应、养殖一体化。
心系群众办实事
前几年,前牟村街道狭窄,每逢雨天,泥泞不堪,鸡蛋运不出去,电费每度1元,小麦浇水难等困扰着群众。
2003年,牟善政多方筹资20万元,拓宽硬化了三条主要街道,成立了集贸市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04年,他带头捐款3万元,带动全村党员干部群众捐款16万元,扩建教室12间,建起了图书室、阅览室,建成了规范化小学。2005年,结合农村电网改造,全村重整线路,使电费每度降到0.52元,仅此一项,全村群众年减少支出1万多元。他组织群众新打机井8眼,洗井4眼,对沟渠进行了清淤治理,实现了平均60亩1眼机井、旱能浇、涝能排。2006年,村里投资12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党员活动室和科技文化大院,把每周五定为全村党员集中学习日,利用远程教育设备丰富全体党员和群众养鸡方面的信息及技术,既方便了党员学习,又丰富了群众的娱乐生活。
不徇私情讲廉洁
他常说:自身的一言一行,都关系着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在处理村级账务问题上,他主持制定了《前牟村村级账务管理制度》,坚持每月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公示,对群众有疑问的开支作出详细的解释。近10年来,该村没有出现一起上访案件。
在牟善政任职期间,前牟村集体积累从无到有,2009年超过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从不足1000元增长到2009年底的6000元,全村拥有私家车25辆。2008年,被省委授予“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他于2005年6月和2008年7月被县委授予“优秀村党支部书记”称号,是鄄城县第十二届党代表。
2010年6月30日夜,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暴雨,使该村养殖小区汪洋一片。牟善政心急如焚,天刚蒙蒙亮,他冒雨赶到养殖区,查看灾情,组织村两委成员研究排水方案,并迅速带领群众投入到排水的战斗中去,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一直工作到中午12点多。家里人几次催他回家吃饭,牟善政都以现场离不开为由拒绝。这时,村民牟善明的排污泵因长时间不间断使用,被杂物堵塞,不能吸水。牟善政顾不得找维修人员,二话没说,亲自检修,当他刚触摸到泵体时,不幸降临了,380伏的电压瞬间将他击倒,虽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也未能挽回他的生命。记者董显增 通讯员王玉浩陈敬生
2010年7月1日,建党89周年纪念日。
中午12时许,鄄城县彭楼镇前牟村。全村群众自发前来,为他们失去的好党支部书记牟善政送别:“牟书记,您为全村人操劳了一辈子,你累啦,歇歇吧,我们不会忘记您的恩啊,不会忘记您为我们所受的罪、做的难!我们会沿着您的发展道路继续走下去,实现您生前的夙愿,发展好经济,建设好新农村……”群众用朴实的话语诠释了牟善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壮举。
立足村情谋发展
前牟村耕地少,养鸡业是该村的传统产业,但不成规模。2002年11月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牟善政,怎样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如何带领群众发家致富,成了他心头最沉重的一桩心事。牟善政通过调查和思考,确定了“科技致富奔小康,科学养鸡是方向”的发展思路。他和村党支部扶持带头户,党员牟善哲打算建养鸡场,但缺场地、缺技术、缺资金,他都想方设法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仅一个月的时间,投资3万元的养鸡场投入生产,当年收益5万余元。此后,党员牟善奎、牟善德的养鸡场也相继建成投产。
牟善政把他们作为全村发展养鸡业的典型,先后为他们协调贷款12万元,并积极提供技术支持,连续二年效益均在5万元以上,活生生的事例使全村干部群众看到了希望,受到了鼓舞。同时,他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党员带群众,促使党员干部与缺资金、缺技术的贫困户结成一对一的帮扶对子,使20多个贫困户彻底摆脱了贫困。短短几年,前牟村的养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养鸡户占全村农户的70%,养鸡业成为了该村的主导产业。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加快,这种自发式的养鸡模式难以适应多变的市场经济。2006年3月,牟善政组织村党支部成立了养鸡协会,吸收村党员干部和养鸡专业户为会员,为养鸡户提供统一信息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进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统一结算服务,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提高了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2009年12月,成立了鄄城县吉盛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帮助村民发展壮大养殖规模。
随着养鸡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人鸡混居,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群众意见较大。2009年,他决定在村外建设一个现代化规模养殖小区。整个吉盛小区分三期建设,总投资3000万元,计划到2012年全部完成。现已完成二期建设,建成了全自动上水、上料、出粪的养鸡大棚23个,规模养鸡15万只,日处理鸡粪15吨,实现了鸡苗供应、养殖一体化。
心系群众办实事
前几年,前牟村街道狭窄,每逢雨天,泥泞不堪,鸡蛋运不出去,电费每度1元,小麦浇水难等困扰着群众。
2003年,牟善政多方筹资20万元,拓宽硬化了三条主要街道,成立了集贸市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04年,他带头捐款3万元,带动全村党员干部群众捐款16万元,扩建教室12间,建起了图书室、阅览室,建成了规范化小学。2005年,结合农村电网改造,全村重整线路,使电费每度降到0.52元,仅此一项,全村群众年减少支出1万多元。他组织群众新打机井8眼,洗井4眼,对沟渠进行了清淤治理,实现了平均60亩1眼机井、旱能浇、涝能排。2006年,村里投资12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党员活动室和科技文化大院,把每周五定为全村党员集中学习日,利用远程教育设备丰富全体党员和群众养鸡方面的信息及技术,既方便了党员学习,又丰富了群众的娱乐生活。
不徇私情讲廉洁
他常说:自身的一言一行,都关系着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在处理村级账务问题上,他主持制定了《前牟村村级账务管理制度》,坚持每月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公示,对群众有疑问的开支作出详细的解释。近10年来,该村没有出现一起上访案件。
在牟善政任职期间,前牟村集体积累从无到有,2009年超过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从不足1000元增长到2009年底的6000元,全村拥有私家车25辆。2008年,被省委授予“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他于2005年6月和2008年7月被县委授予“优秀村党支部书记”称号,是鄄城县第十二届党代表。
2010年6月30日夜,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暴雨,使该村养殖小区汪洋一片。牟善政心急如焚,天刚蒙蒙亮,他冒雨赶到养殖区,查看灾情,组织村两委成员研究排水方案,并迅速带领群众投入到排水的战斗中去,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一直工作到中午12点多。家里人几次催他回家吃饭,牟善政都以现场离不开为由拒绝。这时,村民牟善明的排污泵因长时间不间断使用,被杂物堵塞,不能吸水。牟善政顾不得找维修人员,二话没说,亲自检修,当他刚触摸到泵体时,不幸降临了,380伏的电压瞬间将他击倒,虽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也未能挽回他的生命。记者董显增 通讯员王玉浩陈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