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年07月28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4]

马素莲和她的姐妹们

在菏泽的众多患者中,传诵着一组白衣天使的故事。她们对待儿童像母亲,对待老人似女儿,女性的温柔体贴,在她们平凡的工作中充分展现。请看——
   7月24日,一位读者拨通了本报新闻热线电话,与记者诉说他治病的故事。他说:“去年三月,我在医院做了阑尾炎手术,由于自身体质的缘故,肠衣线不吸收。今年4月22日,肠衣线在体内开始发炎。为治疗疾病,换过几家医院,牡丹区人民医院换药室的大夫服务态度真是好,想通过贵报谢谢她们。”
   做手术用的肠衣线不是吸收吗?记者关于肠衣线吸收的问题,咨询了几个专家,专家说:“一般来说,肠衣线是吸收的,不吸收肠衣线的患者也有,大约在1%。一旦肠衣线发炎,治疗该病没有很好的办法,只能让其发炎后慢慢出来。快者四个月,慢了要半年。三天一换药,很受罪!”
   问过医学专家,才明白该患者为何要通过本报谢谢牡丹区人民医院换药室的大夫。该读者还通过新闻热线介绍了他治疗的过程。他说:“我在三个多月的治疗中,换药去过几家医院,效果都不太理想。一朋友知道后,好心地介绍说:‘去牡丹区人民医院吧,我就是在那里治疗好的!’朋友的态度十分诚恳,因为他也得过此病,知道其中的苦衷。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半信半疑地去了。我记得很清楚,6月29日,是星期六。这天8点,我没找任何熟人,自己到了牡丹区人民医院的换药室,与值班医生介绍完病情后,她们就开始给治疗。在近一个月的治疗中,已经换过8次药,她们的服务态度好,对待患者,全部一视同仁。”
   记者随后去牡丹区人民医院换药室采访。换药室共有五位护士,护士长叫马素莲。知道记者的来意后,不到50岁的马素莲有些羞涩,不好意思地说:“记者同志,服务态度好是医院的规定,也是我们的职责!”记者在采访时,换药室的病人确实多,马素莲还是抽点时间,讲了最近经常来的一位病人的故事。最近常来换药的一位病人叫刘君玺,60多岁,啤酒厂退休职工。不久前,刘君玺在北京做了咽喉手术,他对牡丹区人民医院医生的服务态度确实感动,但有口不能言。刘君玺为表达自己的心愿,亲自写了感谢信,夸医生似“女儿”,诚恳请吃饭。马素莲说:“老同志,感谢信我们收下,留个纪念,吃饭就免了,你在北京看病,也没少花了钱!”多么朴实的语言,刘君玺被马素莲的语言所感动,流下了眼泪!刘君玺请客没能如愿,让孩子做了一块写有“服务热情周到,温暖千家万户”的匾,才勉强表达了自己的一片谢意。
   大人换药,疼痛能忍,孩子换药,哭声不断。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一个名叫杨玉梅的护士,在给一个大约两周岁的孩子换药时热情周到,母性重现。记者问杨护士:“这么多的病人,遇到孩子,你还要哄着,不累吗?”杨护士说:“有病是痛苦的事情,给病人一些安慰,给孩子一些鼓励,对病人来说,也能减少些痛苦,不是吗?”病人相信医生,医生的话语,有时与“良药”一样有用。
   一年四季,每天早7点半,晚6点,马素莲与她的四个姐妹们,服务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患者。据记者了解,多数患者是朋友介绍来的,在菏泽的患者中,传诵着她们的故事,越传越远! 记者 阎世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