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年08月15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B1]

爱心“三农”行 千里访民情

暑假期间,菏泽学院的4名大二学生骑车行程500多公里,深入到全市八县两区的各农业、农机部门和部分农户家中,采访100余人,发放调查问卷近200份,利用16天时间完成了“三农”调研课题——
  
   团省委组织的“第三届大学生调研山东社会实践活动”消息传到菏泽学院后,蒋震机电工程学院大二学生刘明选觉得这是个难得的锻炼自己、接触社会的机会,于是相约同班同学盛国才、资源与环境系的两位女同学官郭芬和唐媛媛踊跃报名参加。通过学校领导审批,他们组成了“爱心三农行”小队,并由熟悉农业知识、曾经发表过农业论文的盛国才担任本次活动的队长。
  一路奔波苦中乐
   4位同学在出发前,首先必须解决的是交通问题。既要节省开支,又要快捷方便,经过商量他们租来了一辆电动带棚三轮车。7月25日,“爱心三农行”小队出发了。他们从牡丹区启程,先后途径定陶、曹县、成武、巨野、郓城、鄄城、开发区、东明,最后又打车去了单县。骑车全程500多公里,遍访乡镇近40个。他们每天早晨6点多起床,洗漱吃过早餐,就赶去采访调查。忙活一上午后,简单吃过午饭,便又匆忙登上路程,奔赴下一处采访地点,有时晚上采访到7、8点钟才能吃晚饭。一次在路途行驶中,电动车忽然没电了,于是他们集体推车,9点多才找到宾馆住下。接着汇总当天的情况,并安排部署明日的行程。
   为了节省开支,他们平时精打细算,定的标准是每天伙食不超过48元,平均一人一天三餐12元。有时买几个烧饼、几袋咸菜就凑合了。不仅如此,就连住宿都是找简陋的房间凑合,16天时间4位同学没洗过澡,只带了两身短袖的换洗衣服。虽然有些苦和累,但大家精神饱满,一路充满欢笑。
  带着问题去调研
   在开展这次活动之初,4名同学就做好了明确的分工,带着不同的调研课题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去采访调查。
   刘明选同学的调研课题是新生代农民的就业问题。通过发放100多份的问卷和采访调查后,他认为,总的来看,现在农村青年结婚年龄一般还是偏早,不少女青年22岁就已经结婚生子。对于如何就业,好多农村青年大都选择了去沿海城市进行打工,月收入2000元左右。而留守在家的青年,除了家中有地要劳作外,还有些人开了饭店、理发店等门市赚取收入。但选择自主创业的人还是少数,很多人都存在安于现状的思想,感到创业风险高,一旦赔钱了就会很难翻身。除此之外,不少农村青年存在着凭力气挣钱的现象,他们不愿意参加技能培训,即使是免费的培训机会也不能珍惜。所以从他们目前从事的行业来看,多是些技术含量不高、偏向体力的活儿。刘明选说:“这还要靠各级政府大力宣传引导,让农村青年走知识型、技能型就业的路子。”
   官郭芬同学围绕着目前农民的幸福指数状况进行了调研,她说最令自己感动的是成武县南鲁集镇南村的陈大爷,今年80岁高龄的他和老伴儿靠放羊为生,虽然日子过得清苦,但他始终知足常乐,认为自己很幸福,这种平和的心态令同学们肃然起敬。
  活动归来收获多
   对于从小在城市生活、对农村接触不多的同学刘明选来说,这次到基层调研收获极大,意义非凡。另外几名同学也通过活动,开阔了知识面,增长了社会阅历。
   活动中,不仅培养了4位大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也增加了团结互助的友谊。平时赶路时,两位男生轮流开车,总是让女同学坐在带棚的车内多休息一会儿。刘明选因为受冻着凉,一直感冒拉肚子,别的同学争着帮他倒水拿药。一次下雨时,他不慎摔倒在地,女同学还帮助他洗衣服。一路上,4名同学相互关心,嘘寒问暖,亲如一家。
   随着与农村基层不同的人接触,锻炼了他们的社交能力,也了解了目前农民的人生故事和生活状态。其中有不少让他们感觉特感动、特温馨的。定陶县黄店镇农民赵校田,执著创业建起蔬菜大棚,前后三次受到天灾虫害致使减产,最终还是坚持做下来,目前效益逐渐好转。鄄城县什集镇54岁的周大爷,老伴瘫痪卧床多年,独子争气考上了北京的研究生。平时生活中,他除了种地放羊外,便是照顾老伴生活,细心的周大爷还在老伴床头摆放了个鸟笼,让她不至于那么孤单。
   4位同学完成了16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归校,他们总结工作时十分感慨地说:“这次活动让我们受益很多,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让大家有很大的启迪和感悟。”
   记者 张宇